94年一女子在上海浦东花40万买一块地皮,16年后看到价格她怔住了

7/1/2025 5:23:03 AM 共享者:吞一 举报


TOP博物馆UP

2025/6/29 10:35来自山西

“小雅,你疯了吗?四十万买块浦东荒地?那边连个像样的公厕都没有!”母亲急得直跺脚。

“妈,您不懂,浦东是未来。”林小雅攥紧了存折。

“你那点积蓄攒了多久?再说了,市区的好房子要多少有多少!”

林小雅执拗地摇头,眼神坚定。

十六年后,林小雅站在评估师办公室,盯着那份报告,双手不住颤抖。

那个令人窒息的数字,让她一时无法呼吸。

01

一九九四年的上海,特别是浦东,正处于巨变的前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每一个角落。

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正在努力重拾昔日的荣光。

林小雅,二十八岁,上海本地人,在一家日资企业做会计主管。

一个普通的周末,她和几位朋友骑着自行车穿过南浦大桥,来到了浦东。

“看,那边就是未来的金融中心。”朋友小王指着远处一片荒地说道。

此时的浦东,除了几条主干道,大部分地区还是农田和低矮的平房。

来来往往的还是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

但林小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你们知道吗,政府已经出台了浦东开发的二十条政策。”她推了推眼镜,神情认真。

朋友们笑着摇头,对这种大政方针没什么兴趣。

林小雅站在南浦大桥上,望着东边的土地出神。

风吹动她的短发,也吹动了她心中的想法。

那天晚上,林小雅翻出了自己的存折和家里的一些老本。

一共四十万元。

这是她工作六年来的全部积蓄,加上长辈留下的一笔小小遗产。

在一九九四年,这笔钱可以在市区买一套不错的公寓。

林小雅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买地。”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两个字。

“买浦东的地。”

第二天一早,林小雅就去找了父母。

他们住在一栋老式公寓里,空间不大但收拾得整洁温馨。

“爸,妈,我想买块地。”林小雅一边帮母亲择菜一边说。

“买地?买什么地?家里有地啊。”父亲放下报纸,疑惑地问。

“浦东的地。我想投资一块地皮。”

母亲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浦东?那边不都是农村吗?”

林小雅耐心地解释着政府的开发计划,金融区的规划,未来的前景。

父亲皱起了眉头。

“小雅,你听爸一句劝,那都是画饼。”

“对啊,四十万啊,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母亲急得直跺脚。

林小雅知道这笔钱对于普通工人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工作。

是对未来的保障。

但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直觉。

“妈,您不懂,浦东是未来。政府都说了,要大开发。”

“什么未来不未来的,眼前的日子都过不好了!”

争论持续了整个周末。

林小雅的决定没有动摇。

接下来,她开始向朋友们征求意见。

“小雅,你真要买浦东的地?”闺蜜张倩一脸不可思议。

“四十万可以在静安区买套两室一厅了,多好啊。”

“那边连公交车都没几趟,你买了地皮做什么?”

“种菜吗?”

朋友们的话语中充满了不解和嘲笑。

林小雅默默听着,心里越发坚定。

周一,她请了半天假,去了浦东新区规划局。

墙上挂着的规划图纸让她眼前一亮。

高楼大厦,道路网络,地铁线路。

一个全新的城市蓝图展现在眼前。

她又去了几个地产中介,打听可出售的地块信息。

终于,一个位于规划中的金融区边缘的地块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块地四百平方米,靠近未来的世纪大道,四十万。”中介递给她一张简陋的地图。

林小雅的心跳加速了。

02

办理过户手续比想象中顺利。

一九九四年的土地政策还不完善,各种流程也不规范。

林小雅签下最后一份文件时,手微微发抖。

四十万元,她全部的积蓄,就这样变成了一张纸。

第一次去看自己的地皮,林小雅几乎认不出路。

中介开着面包车,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土路,才到了目的地。

“就是这里。”他指着一片荒地说。

周围是些低矮的民房和农田,远处有几栋在建的楼房。

没有围墙,没有标记,只有几根木桩做了简单的界定。

风吹过,扬起一片尘土。

林小雅站在那里,第一次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动摇。

“这真的值四十万吗?”

回家的路上,她一言不发。

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

手头的现金几乎用尽,林小雅开始精打细算。

她放弃了每周末的聚会。

不再买新衣服。

午餐从食堂改成了自带饭盒。

为了增加收入,她开始接一些兼职的会计工作。

下班后,周末里,她伏在桌前,一张张凭证,一个个数字。

有时忙到深夜,眼睛酸痛,背也疼。

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那块地。

她的地。

父母看着女儿的辛苦,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多做一些她爱吃的菜。

“小雅,妈给你炖了汤,记得喝。”

这是他们能给的支持和理解。

一九九六年初,林小雅接了一个建筑公司的兼职会计工作。

公司不大,主要做一些建筑设计和咨询。

一次整理资料到很晚,公司里只剩下她和一个年轻的设计师。

“你也加班?”他递给她一杯咖啡。

“嗯,月底了,账目多。”林小雅头也不抬。

“我叫李明,建筑设计师。”

“林小雅,兼职会计。”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两人各自忙着手头的工作。

李明的图纸上画着一栋高楼的设计方案。

“这是什么项目?”林小雅好奇地问。

“浦东的一个商业中心。”李明推了推眼镜,“你对建筑感兴趣?”

“对浦东感兴趣。”

林小雅告诉他,自己在浦东买了块地。

李明惊讶地看着她,然后突然笑了。

“真巧,我也看好浦东。我们公司老板也在那边买了地。”

那晚,他们聊了很久。

李明比林小雅小两岁,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

他有着建筑师特有的理想主义和浪漫。

“浦东会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比纽约曼哈顿还要壮观。”他眼中闪烁着光芒。

林小雅不由得受到感染。

“真的会这样吗?”

“当然,你看过规划图的透视效果图吗?简直令人震撼。”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常常一起加班,一起吃晚饭,一起讨论浦东的未来。

有一次,李明带着林小雅去了浦东实地考察。

不同于中介的敷衍,李明给她详细讲解了各个区域的规划和潜力。

“你的地块位置很好,未来会是黄金地段。”他指着一张专业地图说道。

林小雅的心里涌起一丝欣喜。

不知不觉中,工作之外,两人开始约会。

李明和其他追求者不同,他欣赏林小雅的远见和勇气。

“你知道吗,我妈说你是我遇到的最有头脑的姑娘。”一次约会后,李明这样告诉她。

林小雅红了脸。

03

一九九八年春,两人结婚了。

婚礼很简单,只邀请了近亲好友。

礼物中,最特别的是李明送给林小雅的一幅画。

画的是未来浦东的天际线,而在画的一角,标记了林小雅地块的位置。

“我们的未来。”他在画上写道。

那一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

许多企业裁员,经济形势严峻。

李明的公司也受到影响,项目减少,收入下降。

就在这时,李明突然生病了。

高烧不退,医院诊断为肺炎。

他住进了医院,林小雅每天下班后赶去照顾他。

医药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

保险只能报销一部分。

一个月后,积蓄见底。

林小雅想到了那块地。

“也许应该卖掉?”她坐在医院走廊里,翻看着地契。

病房里,李明睡得正熟。

“不,再坚持一下。”她最终决定。

她去找了银行,希望能抵押地皮贷款。

但银行对浦东的地皮并不感兴趣。

“价值不稳定,风险太大。”银行经理这样回绝了她。

最后,她向公司预支了半年工资,勉强度过了难关。

李明康复后,两人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他们租住在一个小区里,离林小雅的公司不远。

虽然条件有限,但充满了温馨。

一九九九年末,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取名“希望”,寓意充满希望的未来。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

浦东的变化肉眼可见。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地面。

世纪大道贯通了整个浦东新区。

地铁二号线开通,连接了浦东和浦西。

林小雅偶尔会带着孩子去看那块地。

周围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

马路修好了。

路灯亮起来了。

不远处已经有了购物中心和住宅小区。

“妈妈,这是我们的地吗?”小希望好奇地问道。

“是的,宝贝,这是妈妈送给你的未来。”

李明的事业也有了起色。

他参与设计的几个项目获得了好评,职位升为了设计部副主管。

二零零三年,他们买了一辆小轿车。

二零零五年,他们换了更大的住房。

林小雅也从日企跳槽到了一家美国公司,担任财务经理,收入几乎翻了一倍。

浦东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二零零八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竣工,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

陆家嘴金融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林小雅的地块价值与日俱增。

时不时有中介来电,询问是否愿意出售。

“现在可以卖到两百万了。”一个中介热情地说道。

林小雅只是微笑着拒绝。

李明也支持她的决定。

“等等看,浦东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一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

生活中充满了柴米油盐和孩子的笑声。

时间一天天过去。

二零零八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股市暴跌,企业裁员,经济急剧下滑。

林小雅所在的美国公司也受到影响。

“中国区需要精简人员,减少百分之二十。”总经理在会议上宣布。

紧接着,李明的公司也传来坏消息。

“几个大项目暂停了,公司准备裁员。”

不幸的是,李明成了被裁的一员。

家庭收入骤减,压力陡增。

大儿子上小学了,学费、补习班、兴趣班,样样都要钱。

小女儿刚出生,奶粉、尿不湿、疫苗,开销不小。

房贷车贷每月固定支出。

林小雅的工作也不稳定,随时可能被裁。

晚上,孩子们睡着后,林小雅和李明坐在客厅,计算家庭收支。

“如果我也失业,我们的积蓄最多撑半年。”林小雅忧心忡忡。

“我会尽快找到新工作的。”李明安慰她。

“要不要考虑卖掉那块地?”林小雅轻声问。

李明沉默了一会儿。

“你等了这么多年,现在卖掉可惜了。”

04

就在这时,一个开发商找上门来。

“林女士,您的地块位置极佳,我们愿意出六百万收购。”

六百万,这个数字让林小雅心动。

足够还清所有贷款,供孩子读书,再买一套更好的房子。

回到家,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明。

李明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惊讶。

“六百万确实很诱人,但浦东还在发展,价格肯定会涨。”

“可我们现在需要现金。”林小雅忧心忡忡。

“我会找到新工作的,不一定非要卖地。”

他们决定再等等。

李明开始四处投简历,参加面试。

林小雅更加努力工作,希望能保住职位。

经济危机没有持续太久。

二零零九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

李明找到了新工作,虽然薪水比以前低,但总算有了收入。

林小雅也顺利度过了裁员风波。

这场危机让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

也让他们意识到那块地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

它是对未来的一种信念。

是生活中的一种希望。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二零一零年。

上海即将举办世界博览会。

浦东成为世博会的主会场所在地。

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片曾经的荒地上。

林小雅已经四十四岁,担任公司高级财务总监。

李明成为了资深建筑设计师,参与了几个知名项目。

大儿子十岁,小女儿刚满两岁。

一家人生活稳定幸福。

那块地,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一天,林小雅在办公室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林女士,您好,我是环球地产的陈志强。”

“我们对您在浦东的地块很感兴趣,想当面详谈。”

环球地产是国内知名的大型开发商,实力雄厚。

林小雅有些惊讶,但还是答应了见面请求。

第二天下午,在一家高档咖啡厅,林小雅见到了陈总。

五十多岁,西装笔挺,眼神犀利。

“林女士,祝贺您的远见卓识。”陈总开门见山。

“您当初购买的地块,现在已经位于黄金地段。”

林小雅微微一笑。

“浦东这些年发展得不错。”

“不是不错,是太好了。”陈总笑道。

“我们想收购您的地块,开发一个高端商业项目。”

“您打算出多少钱?”林小雅直接问道。

陈总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递给她一张名片。

“关于价格,我建议您先找专业机构评估一下,我们再进一步谈。”

这个建议让林小雅有些意外。

“您这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我不想您觉得我们报价太低。”陈总喝了口咖啡。

“名片上是一家权威评估公司,您可以去咨询。”

林小雅将信将疑地收下名片。

离开咖啡厅后,她给李明打了电话。

“有开发商想买我们的地。”

“开价多少?”

“他让我先去评估。”

李明沉默片刻。

“去看看也好,这么多年了,该知道它现在值多少了。”

05

第二天,林小雅请了半天假,来到了名片上的地址。

上海建信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位于一栋高档写字楼内。

接待她的是一位专业的评估师张先生。

“林女士你好,请提供一下地块的详细资料。”

林小雅拿出了地契和相关文件。

张先生仔细查看后,在电脑上输入了一些数据。

“请稍等,我需要计算一下。”

林小雅坐在会客室里,有些紧张地看着窗外的高楼。

十六年前,这里也是一片荒芜。

如今,到处是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

二十分钟后,张先生拿着一份报告走了进来。

“林女士,评估已经完成了。”

他将报告递到林小雅面前。

林小雅看着报告上的数字,整个人怔住了。

“这...这不可能吧?”她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四千万!那块当年花四十万买的地皮,如今的市场估价竟然是四千万!

张先生微笑着点点头。

“林女士,这是保守估计。您的地块位于现在的浦东金融区核心地带,周边的商业价值非常高。”

“四千万...”林小雅喃喃自语。

“事实上,如果开发得当,价值还会更高。”

林小雅感到一阵眩晕。

十六年前,那个冒险的决定,和父母和朋友的质疑。

那个她倾尽所有买下的那块“荒地”。

如今,竟然值四千万。

“您没事吧?”张先生关切地问道。

“没事,就是有点惊讶。”林小雅深吸一口气。

走出评估公司,林小雅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泪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不是为了钱。

而是为了那些年的坚持和付出。

回家后,林小雅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明。

“四千万?!”李明瞪大了眼睛。

“是的,四千万。”林小雅还沉浸在震惊中。

李明一时间也说不出话来。

他们只是默默对视,然后不约而同地笑了。

那晚,他们叫来了父母和几个亲近的朋友,一起商量这件事。

“四千万啊,赶紧卖了吧!”林小雅的母亲兴奋地说。

这么多年过去,曾经反对的她现在成了最坚定的支持者。

“是啊,卖了买几套房子,以后衣食无忧了。”父亲也附和道。

朋友张倩更是激动。

“当年我还笑话你,现在你可真是大赢家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气氛热烈。

只有李明比较冷静。

“我觉得不一定要卖。”他慢慢地说。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什么意思?四千万还不卖?”张倩不解地问。

李明看了看林小雅,然后解释道。

“这块地现在这么值钱,说明它的位置真的很好。如果卖了,固然可以得到一笔钱。”

“但如果能合理开发,价值可能会更大。”

林小雅明白了丈夫的意思。

“你是说,我们自己开发?”

李明点点头。

“当然,我们没有这么多资金。但可以考虑合作开发。”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

父母和朋友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利弊。

林小雅静静地听着,脑海中浮现出这十六年来的点点滴滴。

那个决定买地的年轻会计。

节衣缩食的艰难岁月。

李明生病时的彷徨。

孩子出生的喜悦。

金融危机的压力。

每一步,都是生活的印记。

06

当晚,客人们散去后,林小雅独自来到了阳台。

远处,浦东的夜景璀璨夺目。

一栋栋高楼上的灯光,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这是她十六年前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景象。

也是她当初决定买地时的梦想。

第二天晚上,林小雅来到了自己的地块。

周围已经是繁华的商业区。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她的地块因为没有开发,显得有些突兀。

但正因如此,它的价值更加凸显。

林小雅站在那里,环顾四周,心中百感交集。

与陈总的第二次见面约在了环球地产的办公室。

高档写字楼,宽敞明亮的会议室。

林小雅带着李明一起前往。

“林女士,李先生,见到你们很高兴。”陈总热情地招呼他们。

会议室里还有几位西装革履的人,陈总一一介绍。

“这是我们公司的设计总监王主任,这是财务总监赵经理,这是法务张律师。”

正式的谈判开始了。

“我想你们已经了解了地块的价值。”陈总直入主题。

林小雅点点头。

“是的,评估价是四千万。”

陈总笑了笑。

“我们愿意出价四千二百万,全款。”

这个数字比评估价还高,显示了他们的诚意。

林小雅看了看李明,他微微点头。

“陈总,您的诚意我们感受到了。”林小雅平静地说。

“不过,我们有另一个想法。”

她停顿了一下,所有人都望着她。

“我们希望能参与开发,保留部分权益。”

陈总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哦?这是个有趣的提议。请详细说说。”

李明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是他准备的一份计划书。

“陈总,各位,我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这是我对这块地的初步规划。”

他打开文件夹,展示了一系列图纸和数据。

“考虑到地块的位置和周边环境,我建议开发一个中小型的商业综合体。”

“一到三层为零售商铺,四到六层为办公空间,七层为空中花园。”

“整体风格现代简约,但又融入上海传统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语言。”

李明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路让在座的人都赞美。

特别是设计总监王主任,不住地点头。

“你的设计理念很有意思,和我们公司的调性也比较匹配。”

陈总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开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方案。但具体如何合作,需要进一步讨论。”

07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深入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具体模式。

双方的财务和法务人员也参与了讨论,提出各自的考量。

最终,一个初步的框架浮现出来。

“环球地产负责投资和开发建设,占百分之七十的股份。”

“林女士保留百分之三十的股权,同时李先生作为项目顾问参与设计和管理。”

“建成后,部分商铺和办公空间归林女士所有,可以出租获得长期收益。”

这个方案既满足了开发商的利益,又保留了林小雅的长远收益。

更重要的是,李明的专业才能得到了发挥。

“我需要和公司董事会汇报,但我个人是支持这个方案的。”陈总最后说道。

离开环球地产大楼,林小雅和李明相视一笑。

“我们做对了吗?”林小雅问道。

“我觉得是的。”李明握紧了她的手。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我们梦想的延续。”

两周后,环球地产正式发来合作意向书。

董事会批准了他们的方案,只做了些细节上的调整。

一个月后,合同签署完成。

“恭喜林女士,李先生,期待我们的成功合作。”陈总握手道别时说道。

项目正式启动了。

三年后的春天,位于浦东金融区的“世纪广场”正式开业。

这是一栋八层的现代化商业建筑,外形如同一艘扬帆起航的船。

开业当天,林小雅穿着一身淡蓝色的套装,站在入口处迎接嘉宾。

四十七岁的她,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眼神依然明亮有神。

李明在一旁接受媒体采访,谈论建筑设计的理念和特色。

父母虽然年迈,但专门从老家赶来参加开业典礼。

“小雅,当年我们都不相信,现在我只想说,你真了不起。”母亲拉着她的手感慨道。

朋友们也都来捧场,张倩更是感叹不已。

“想想十六年前,谁能想到会有今天啊!”

孩子们也来了,大儿子希望已经是个阳光帅气的中学生,小女儿童童活泼可爱。

“妈妈,这栋楼真漂亮!”童童仰着头说道。

林小雅摸了摸女儿的头。

“这是妈妈和爸爸的心血,也是给你们未来的礼物。”

晚上,喧嚣散去,林小雅独自来到了八楼的观景平台。

夜幕下的浦东,灯火通明,高楼如林。

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组成了壮观的天际线。

黄浦江上,船只穿梭,灯光闪烁。

十六年前的那个决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从一个年轻的会计,到如今成功的商业地产参与者。

她不仅获得了财富,更收获了人生的智慧和成就感。

这一切,源于她的远见和勇气。

林小雅深深吸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满足。

世纪广场,这座凝聚着她和李明心血的建筑,将继续见证浦东的成长和繁荣。

也将成为她家族的财富和骄傲。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