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人到中年,方知健康最贵。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足以击垮所有强撑的体面,不仅耗尽半生积蓄,还让家人心力交瘁。
你亏待自己的每一分,命运都会用更残酷的方式讨回。
老天让你突然生病,其实就是在重重地敲醒你,提醒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这6 个字:好好照顾自己。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黄帝内经》里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绪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内心崩塌,再强的体魄也会被拖垮。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别让坏心情揪着不放。
情绪顺了,心里才不会堵得慌。
古时候,有个书生顾景行一心备考科举。
有次他写文章时,总觉得立意不够深刻,改了十几遍仍不满意,烦躁之下竟把文稿撕得粉碎,还摔了砚台。
他整日闷在屋里,茶饭不思,对着空白纸页发呆,写不出一个字。
不过三日,他便觉头昏脑涨,喉咙干得冒火。
同窗沈文渊见他这般,邀他去城外散心,心情终于好转。
后来,顾景行再遇思路卡顿,便去院里散步。
夜里心绪不宁,就临摹字帖,平复烦躁。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能沉下心思考,文章越写越顺,读书效率也高了许多。
秋闱时,顾景行从容应考,最终顺利中举。
《黄帝内经》有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心安,则身安,你的身体,比想象中更懂你。
人这一生,能压垮你的从来不是事情,而是情绪。
善待情绪,不是矫情,而是对自己的守护。
能够与自己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平共处,是真正成熟的开始。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也是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有句俗语说得好:“身体是本钱。”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拥有未来的前提。
没了健康,再好的规划、再大的目标,都很难扛起来。
有个年轻将领叫陈朔,他怀揣报国之志,一心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为提升实力,他每日天未亮便带队训练,从清晨到日暮始终马不停蹄。
士兵们见他辛苦,劝他歇息,他也只是默默坚持。
一次负伤后,伤口尚未愈合,陈朔便执意披甲。
军医叮嘱他需静养换药,他却嫌繁琐,草草包扎后便重回操练场。
饮食上,他也常因赶时间狼吞虎咽,有时甚至省掉正餐,只啃几口干粮充饥。
短短数月,陈朔脸色愈发蜡黄,胸闷乏力的症状时常出现,但他仍硬撑着不肯休息。
边境突发战事,朝廷下令让陈朔领兵出征。
可就在出发前夕,他突然咳血不止,直直倒在营帐中。
军医诊断后摇头叹息,陈朔因长期劳累加上饮食不调,肺腑已受损,必须卧床静养。
陈朔一心想为国杀敌,却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如今只能错失战机,空有壮志却难以施展。
他躺在病榻上,听着帐外士兵整装待发的动静,满心悔恨。
《寿世保元》里讲:“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谁更快,而是谁更远。
懂得照顾身体的人,哪怕起步慢些,也能稳稳地一步步往前。
把身体放在第一位的人,是在为长远铺路。
好好吃饭养足力气,规律作息攒够精神,适度运动保持状态。
攒够力气再接着走,才不会在半路倒下。
人这一生,最该善待的是自己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多少人活着活着,活成了子女的父母、父母的子女,却唯独弄丢了自己。
待人的前提,是待己,连自己都无法善待的人,给出的爱常伴随着牺牲。
人生的福气,从懂得自我珍重开始。
江南有个农户张阿婆,一辈子围着家人转,却唯独忘了善待自己。
每日天不亮,她就起身挑水、做饭,伺候公婆洗漱;
白天在田里劳作,傍晚回家还要洗衣、缝补,忙到深夜才能歇脚。
家里的鸡蛋、白面,她全留给丈夫和孩子,自己常年啃杂粮饼、喝稀粥;
冬日里,她把厚实的棉衣给家人穿,自己只裹着打补丁的旧棉袄,冻得手脚生疮也舍不得添件新衣。
儿媳看不过去,劝她:“娘,您也该顾着自己些,日子才长久。”
张阿婆却总说:“我一把年纪,不用这么讲究。”
直到一次她在田里晕倒,大夫说她是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所致,需好好休养,张阿婆才慢慢醒悟。
病好后,她开始学着善待自己,渐渐的,张阿婆脸色红润了,手脚的冻疮也好了,干活也更有精神。
家人见她状态变好,也越发心疼她,主动分担家务。
如今的张阿婆,不仅把家里照料得依旧妥帖,还能时常和邻里闲聊说笑。
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人这一生,会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可最该放在心上好好善待的,始终是自己。
善待自己,是对生命最大的感恩,也是对今生最好的报答。
你是陪自己最久的人,也是支撑起生活的人。
只有自己这座山稳了,才能为他人遮风挡雨。
当你开始珍视自己的存在,整个世界才会真正善待你。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生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老天给你的每一次病痛,都不是惩罚,而是最深沉的提醒。
照顾好情绪,安顿好心,才会拥有长寿康健。
认同的,点亮文末“爱心”,愿我们都能好好照顾自己,让生命充满活力。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知白 来源:老子道德经(LZDD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