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传说·论道》

第一章 道是什么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关于道是什么,历史上各家有各家的故事与解释,这里只做浅谈!

全真北宗王重阳祖师所述的“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其实讲述的是指修行到最后阶段,所运用的内容是一致的,即:法门虽多,但三者“同出而异名”!更多只是世人出于习俗、出于宗教、各种利益等等原因的区分而已,实则宗教组织成立最初的目的:是为更好的修行!余可参见清代刘一明的《修真辩难》、《会心集》等书籍,对此解释的非常到位!

三家皆有:“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之语,而有成就之名:“儒曰太极,道曰内丹,释曰牟尼”!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庸》则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如孟子善养浩然之炁,其书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善养心莫过于寡欲也。”活脱脱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相互之印证!

佛门《心经》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动,“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之言,故常曰:即心是佛!然而“此心非人心,而是道心,天心,又名慧心”!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是指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

《五灯会元》中达摩见梁武帝萧衍的典故——

帝(梁武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实则功德在内心,非外求,而六祖慧能在《坛经》解释《金刚经》时有言:“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明代著名人物王阳明则更是在在龙场悟道之时,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出现了类似于《道德经》所言:“不出户牖而知天下事!“能够预知他人到访,并在数次打仗,平定寇乱中未卜先知!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同样非常有趣的是近代一位被称为“武圣”的孙禄堂不只是预言自己驾鹤之日,更在临终之前也说了一句差不多意思的话:“仙佛来接引矣。吾视生死如游戏耳。”孙一笑而逝。从以下故事中我们能一窥其中原委!

王阳明典故: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什么是“道”?道的定义来源于《老子》,即《道德经》一书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已经说的很明确什么是道!——“道”是一种比天地出生更早的东西,孤独寂寥,独立不改,一直周游流转下去而不停止,可以称呼为天下一切的生母,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名字,暂时就命名它为“道”吧!

而第四十二章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道生一,一为太极也;一生二,二为阴阳也,乃先天真阴真阳,非后天假阴假阳也;三在人,则为精炁神也.......

修道是修什么?四十八章中说到:修道在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之又损,可见希夷!”是一种希夷之境界!后世有一位真人称呼为:陈希夷!如此推断做解释:“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的,但是修道确实相反,要日渐减少一些“事物”,减少的是什么事物呢?”是“七情六欲、烦恼妄想”,可能很多人会问,如果连七情六欲都没有了,那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不是的,以后会讲到:“人心死,道心活”的问题............

具体可详见《常清静经》内容: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 ,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馀。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dian第四声同电)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这便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道是至简至易的,只是人不愿意行持而已——为何不愿意行持,因为不明!

   孔子从“问礼老子”,再到“问道老子”的故事——

   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年,而后可教焉。”

   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炁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

   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

   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

   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弓弩射之,未尝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炁,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阳子见于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

阳子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明抄本“以”作“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关令尹与老子》

   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炁,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

   老子有客徐甲,少赁于老子,约日雇百钱,计欠甲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远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辞,诣关令,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多,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

   老子问甲曰:“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甲叩头请命,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并执弟子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

   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

   太子太傅疏广父子,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

   据《史记》记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作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干(地名)。李宗的儿子是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李瑕。在汉朝作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

   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神仙的经传秘文。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然是通达灵异的人,他的禀赋炁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佑助和神仙们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炁炼身,消灾辟邪,清除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十卷,符术十卷,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详载,有目录可查。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于世无争。他效法、自然、道术修炼成功后就羽化而去,进入天界成了仙人,这是必然的事。

【译文】

   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

   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炁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              

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

   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

   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过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统治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老子说:“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万物都井井有条,而老百姓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或不在位都于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关系。”

   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登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出行以来,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

   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答应每天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

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

   在此,再引用《道德经》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以论述以下故事!

   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在华山中精思服饵,时时归乡里省亲,如此二百余年不老。每入人家,即知人家先世已来善恶功过,有如临见,又知未来吉凶,言无不效。见其外生女年老多病,将药(药方)与之,女服药时年七十,稍稍还少,色如桃花。

汉遣使者经见西河城东有一女子笞一老翁,其老翁头发皓白,长跪而受杖,使者怪而问之,女子曰:“此是妾儿,昔妾舅氏伯山甫,以神方教妾,妾教使服之,不肯,而至今日衰老,不及于妾,妾恚怒,故与之杖耳。”使者问女及儿今各年几,女子答云:“妾年二百三十岁,儿今年七十。”此女后入华山,得仙而去。

注明:人们可能会问:为何“其女言已二百三十岁,儿今年七十”,实际上古代传说中:在人仙或者地仙(具体的修行法门很多,后文有讲解)时期,照样可以生育,故年虽长,而身体青春不老,长生久视!

【译文】

   伯山甫是古代九州之一的雍州人。进了西狱华山专心修道,服食丹砂仙药(比喻,人身之中药饵),也常常回到家乡探亲,这样活了二百岁还不显老。伯山甫每到别人家去时,就历数这家人祖祖辈辈的善恶和功过,好像他亲眼见过似的。他还知道别人未来的吉凶福祸,说出来没有不灵验的。伯山甫的外甥女年老又多病,就给了她药方(按方法去修习服食)。外甥女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服下药以后,立刻变得年轻了,面色像桃花样艳丽。

   有一次,汉帝派了使者到河东去,忽然看见城西有一个女子用鞭子抽打一个老头,老头老老实实地低着头挨打。使者十分奇怪,就上去问怎么回事,那女子说,“我是在打我儿子哩。从前我的舅舅伯山甫给了我一些仙药,我教导我儿子服用,他不肯,现在就老成这样,走路连我都不如,慢腾腾地,所以我才打他。”

   使者问那女子和他儿子都是多大岁数,女子回答说,“我已经二百三十岁,儿子才八十岁。”后来这女子也进了华山修道去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