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二章 · 六经方药»六经方药

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证立方,六法为君,十法为佐,治寒伤已无余蕴,虽然,病变不常,气血有素,穷不常之病变,须门门透彻,葆有素之气血,要息息通灵,斯可言医治之方药矣,姑详述之。

〔秀按〕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又以六经钤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故历代名贤,奉为正宗,正宗则诚正宗矣,然就余临证经验,尚不敷用者,以其间兼证、夹证、变证、坏证,证证不同,还须旁采耳,余临证时,凡遇纯实证,每参以张子和法,纯虚证,每参以张景岳法,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每参以张石顽法,庶几搏采众法,法法不离古人,而实未尝执古人之成法也。

〔廉勘〕张长沙着《伤寒杂病论》一书,集汉以前之大成,至宋始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元张子和。

专着《儒门事亲》一书,明张景岳,着有《类经全书》及《质疑录》三种,前清国初张路玉,着有《千金方衍义》、《医通》两书,皆博古通今,可法可传之良书,先祖虽服膺四张,而景岳路玉之书,尤喜研求,故内伤杂证,较为专长,盖因当时会诊,与城中金士哦,下方桥陈念义两前哲居多,故崇拜明清二张,良有以也,余则师事樊师开周,专从叶法。

凡类于叶法者,靡不讲求而研究之,噫、祖书徒读,愧守箕裘,医术歧趋,悲深风木,想先祖有灵,应亦责我背道而驰乎。

〔荣斋按〕本章分六节∶(一)发汗剂(二)和解剂(三)攻下剂(四)温热剂(五)清凉剂(六)滋补剂。

原书滋补剂列第五,清凉剂列第六;根据张介宾伤寒约法,是∶“汗”“吐”“下”“温”“清”“补”,俞氏为了符合实际应用,把吐法改作和法,但六法顺序(不是使用时的程序),先清后补,是无庸置疑的;今把它转易过来,其中“汗法”是使病毒从汗腺排泄以出,“下法”是使病毒从大便排泄以出;这两法,均以排除疾病之毒素,为处方要旨,“温法”为维持机体细胞之消沉,“清法”为遏止体温之亢进,这两法,乃对证治疗,不是以去病为目标的,“和法”是使机体内部得到协调,而加强汗、下、温、清、补的疗效,“补法”可分两种∶一为滋阴,凡能调节循环,供给造血原料,促进养化机能,或能增加身体营养成分,味浓而无刺激性、芳香性者,为今之滋养强壮剂;一为回阳∶凡能兴起机能之衰惫,活泼神经,恢复机体各部正常生活力者,为今之兴奋强壮剂,这正治六法,俞氏暗合六经,至于“佐治十法”,散见于本书各节治法中,所谓∶“按经审证,对证立方。”不局限于十法之范围,自包涵着∶宣、通、补、泻、滑、涩、燥、湿、寒、热的十剂。

程钟龄医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颇能守其常,通其变,指示我们以灵活运用的法则,兹特附录于本章各节方剂之后,以作参考。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