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古今录验方》八首

《古今录验》阳毒汤,疗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神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疗,至七日不可疗也。宜服升麻汤方。

升麻(二分) 当归(二分) 蜀椒(汗,一分) 雄黄(研) 栀子 桂心(各一分) 甘草(二分,炙)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阴毒去雄黄。忌海藻、菘菜、生葱、苋菜。(张仲景方无栀子、桂心,阴毒去雄黄、蜀椒。)

又阴毒汤,疗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汤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喉咽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一本无数字。)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疗,至七日不可疗。宜服甘草汤方。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蜀椒(一分,出汗)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里顷复服,温覆当出汗,汗出则愈。若不得汗则不解,当重服令汗出。忌海藻、菘菜、苋菜。(《千金》、《集验》、《备急》、文仲、《小品》、《肘后》同。并出第二卷中。)

又还魂丸,疗伤寒四五日,及数年诸癖结坚心下,饮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壮热,脾胃逆满,肠鸣,两胁里急,飞尸鬼注邪气,或为惊恐伤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发作有时,风温不能久住,吐恶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 甘草(炙) 朱砂 芍药(各二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

上五味,各捣下筛合,和以蜜,捣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两丸,葱枣汤下。小儿二岁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猪肉、芦笋、生血物。(出第三卷中。)

又麦奴丸,疗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不疗方。

麻黄(去节) 大黄 芒硝 灶突中墨 黄芩(各二分) 麦奴 梁上尘 釜底墨(各一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饮水,但极饮冷水,不节升数,须叟当寒,寒讫汗出则愈。若日移五丈不汗,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药势尽乃食,当冷食,以除药势。一名黑奴丸。小麦黑勃名为麦奴是也。(《肘后》、胡洽、《小品》、《删繁》、张文仲、深师、范汪、《经心录》、《广济》并同。)

又解肌汤,疗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 茯苓(各三两) 牡蛎(二两,熬)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之,得汗通则止。忌酢物。(《千金》有生姜、甘草。)

又调中汤,疗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带下,壮热且闷,脉微且数,宜下之方。

大黄 葛根 黄芩 芍药 桔梗 茯苓 藁本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别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须取快下,壮热便歇,其下亦止也。凡秋夏旱热积日,忽有暴寒折之,热无可散,喜抟肌中作壮热气也。胃为六腑之长,最易得伤,非忽暴寒伤之而下也。虚冷人则不在壮热,但下痢或霍乱也。少实人有服五石,人喜壮热,其适与药吃断下,则加热喜闷而死矣。亦有不止便作壅热毒,壮热甚,不歇则剧,是以宜此调中汤下之,和其胃气。其表热者,宜前胡、大黄下之也。忌海藻、菘菜、猪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疗往来寒热,胸胁逆满,桃仁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渍,别下) 甘草(炙) 芒硝(汤成下) 桂心(各二两)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碎)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煎一两沸,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太医校尉史脱方。《肘后》、《伤寒论》、《千金翼》同。并出第二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