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法:奔豚上气、心痛欲绝,急以温汤浸手足,数数易之,仍灸气海,关元、期门、章门各百壮,中极五十壮(《得效》)。
癥瘕,灸足踝后宛宛中,灸随年壮。又灸气海百壮、中脘二百壮(《得效》)。
癥瘕积块,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立应。针讫灸之,又灸三里(《纲目》)。
积聚,取中脘、悬枢、脾俞、商曲,补尺泽、太溪(《纲目》)。
伏梁,取上脘、三里。
息贲,取巨阙、期门。
奔豚,取玉泉(即中极穴)、章门(《甲乙》)。
积块,取章门、中脘、气海、天枢、上脘、通谷(《纲目》)。
专治痞块,取痞根穴,穴在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指齐,量至足后跟中住,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各开一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
又法:于足第二指歧叉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也。(《入门》)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