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夫春阳气在表,人运动劳役,腠理则开。血气虚者,伤于风,至夏又热气乘之,血性得热则流散也。其遇大肠虚,而血渗入焉,与肠间津液相抟,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脓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脓血痢者,肠胃虚也。秋冬诊其脾脉微涩者,为内溃,多下血脓。又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脉微小者生,实急者死。脉沉细虚迟者生,数疾大而有热者死。(出第十七卷中。)
《肘后》疗热病久下痢脓血,柏皮汤方。
黄柏(二两) 栀子(二十枚) 黄连(四两) 阿胶(炙,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又一方加乌梅二十枚。(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文仲治热痢及下黄赤水,及黄脓血,四肢烦,皮上冷者方。
黄连(八两) 熟艾(一两) 黄柏(四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以黄蜡二两安一升蜜中煮,令消,及暖和药。白饮服六七十丸如小豆,日二夜一,即验。
又久下痢脓血方。
赤石脂(一升) 乌梅(二十个) 干姜(四片) 粳米(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令熟药成,服七合,日三。(《肘后》同。并出第三卷中。)
《删繁》疗下焦热,或痢下脓血,赤石脂汤方。
赤石脂(八两) 乌梅(二十枚,去核) 栀子(十四枚) 白术 蜀椒(汗) 升麻(各三两) 干姜(二两) 粟米(一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取七升,下诸药,煮取五合服之。(出第四卷中。)
《备急》葛氏云:若挟热者,多下赤脓杂血方。
黄连 灶突中尘(各半两)
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云:以枣膏和,分作三丸,日服一丸。姚氏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肠澼溏便脓血,干姜散方。
干姜 黄连 桂心(各一分)
上三味,捣筛。服方寸匕,著糜中食,日三。多脓加姜,多血加桂,有验。
又疗中寒下痢脓血,附子散方。
蜀附子(一枚,炮) 麹 干姜(各三分)
上三味,下筛为散。先食,以酒服方寸匕,日二。并疗妇人漏下。忌如前。(并出第三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