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第十一卷 消渴方一十七首

《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久经年,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经络不利,血气壅涩,故成痈脓也。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法云:解衣倓卧,伸腰䐜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圭]碍,倓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䐜者大努,使气满少腹者,摄腹牵气,使五息即止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出第五卷中。通按:后条,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症?缘酒多令中,三焦热,脏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颇同。)

《千金》论曰:夫消渴者,凡积久饮酒,无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多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疗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寔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患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实兼消渴方。

麦门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坚白者) 黄连(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参(六分) 龙胆(六分) 黄芩(六分) 升麻(四分) 瓜蒌(十分) 枳实(五分,炙) 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

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烂,余十三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饮,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忌猪肉、酢物。

又瓜蒌汤方

瓜蒌(五两,切) 麦门冬(汁,三升) 生姜(五两,切) 茅根(切,三升) 芦根(切,二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如药法。

又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茯苓汤,泄热止渴方。

茯苓(五两,一作茯神) 瓜蒌(五两) 知母(四两) 小麦(二升) 麦门冬(五两,去心) 大枣(二十枚,去核) 生地黄(六两) 葳蕤(四两) 淡竹叶(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热即服之。忌芜荑、酢物。

又猪肚丸,疗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去毛) 瓜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 茯神(四两) 粱米(五两)

上七味,捣为散,内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

又瓜蒌散方。

瓜蒌(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铅丹(八分)

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

又黄芪汤方。

黄芪(三两) 茯神(三两) 瓜蒌(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麦门冬(三两,去心) 干地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讫,服丸药,后肾消门中宣补丸是。

又方

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结处,烧作灰。

上一味,以井华水服之,不过三服。

又方

饮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

浓煮竹根汁饮之,取瘥止。(《肘后》同。)

又方

煮青粱米汁饮之,瘥止。(《肘后》同。)

又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内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再。(《翼》同。)

又方

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头三大升,以东流水两石,煮取二斗。

干地黄(八两) 生姜(八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黄芪(三两) 桂心(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白术(八两)

上十二味,切,内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温四服,单瓦汁亦佳。(一方无甘草。)

又疗热病后虚热渴,四肢烦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一把)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则饮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虚热渴无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两) 菟丝子(三两) 山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 石韦(二两,去毛) 牛膝(三两) 巴戟天(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天门冬(五两,去心) 五味子(三两) 人参(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炮) 石斛(三两)

上十六味,先捣筛,别取生地黄十斤、生瓜蒌十斤,舂绞取汁,于火上煎之减半,便作数分内药,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佳。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一方有肉苁蓉四两。)

又方

桃胶如弹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

又方

蜡如鸡子大,酢一升,煮两沸,适寒温,顿服之。(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长,不比淋证之滴沥也,故曰复非淋。)

又方

水和瓜蒌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无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