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麦门冬散 治小儿热毒癍疹,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葛根(三钱) 麦门冬(去心,四钱) 人参(二钱) 石膏(半两) 川升麻 甘草 茯苓(各二钱) 赤芍药(一钱)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增减。
愚按:前方足阳明胃经之药也,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若非发热作渴,表里有热者,不可用。若表里俱虚,而发热作渴者,宜用人参麦门冬散。
生地黄散 治小儿癍疹,身热口干,咳嗽心烦者。
生地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七钱) 杏仁 款冬花 陈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加减。
愚按:前方若肺经有热者,宜用此方。若痰气上壅,佐以抱龙丸。
惺惺散(七味) 治小儿风热,疮疹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促。
桔梗(炒) 真细辛 人参 甘草 白茯苓 真川芎 白术(各一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薄荷五叶,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候。量大小加减。
愚按:前症方,若表虚风热所乘而致诸症者,宜用此药。若表实内热相搏而致诸症者,宜用升麻葛根汤。若兼作渴饮冷者,须用葛根麦门冬散。大凡疮疹未出已出之间,多增寒壮热,身体疼痛,大便黄稠,此正病也,若无他疾,不必服药。
四味升麻葛根汤 治初发热,痘疹未明,宜用此汤以散之。
白芍药(炒) 川升麻(一两) 甘草 葛根(一两半)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
愚按:前方胃经发表之剂,表实而热毒壅滞于肌肉者,须用此药以疏泄之,恐虚其表,而痘毒不能托出也。
十一味异功散
木香 大腹皮 人参 桂心 赤茯苓 青皮 前胡 诃梨勒(去核) 半夏(姜制) 丁香 甘草(炙,各三钱)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量大小以意加减。
愚按:前方治痘疮已出未愈之间,其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或已出一日至五七日间,或泄泻作渴,或肚腹作胀,气促作喘,或身虽热而腹胀,足指冷,或身热作渴,或身热而惊悸腹胀,或身热汗出不止,或气急寒战咬牙,或渴而饮水愈渴,或疮欲靥而不靥,或疮痂欲落不落,而反腹胀渴泻,足指寒冷,或惊悸寒战咬牙。此脾胃终变虚寒,津液衰少。此发《内经》微旨,阴阳蕴奥,非神于术者,岂能言哉!前症乃阳气内虚寒而外假热,如痈疽脾胃亏损,诸脏虚寒之败症,急用前散以救胃气,亦有可生者。
十二味异功散
木香(三钱半) 官桂(二钱,去粗皮) 当归(三钱半) 人参(二钱半) 茯苓(二钱) 陈皮 厚朴(姜制,二钱半) 白术(二钱) 半夏(姜制,一钱) 丁香 肉豆蔻 附子(炮,去皮,一钱半)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生姜五片,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三岁儿作三服,五岁儿作两服,一周两岁儿作三五服。病有大小,以意加减。此药家传五世,累经效验。
愚按:前方治痘疮已出未出,不起发,不光泽,不红活,谓之表虚,宜用此药治之。若已出未愈,疮不光泽,或不起发,不红活,或腹胀作渴,泄泻气促,谓之表里虚寒,急用此药送豆蔻丸。或十一日间不靥,壮热闷乱不宁,卧则烦渴咬牙,手足指冷,数饮沸汤而不热,围火重衾而仍寒,悉属表里虚寒也。王太仆云: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其心火,急用前药以回其阳,亦有生者。
肉豆蔻丸(七味) 治泻水谷,或白或淡黄,不能止者。 木香 宿砂(三钱) 白龙骨(半两) 诃子肉(半两) 赤石脂(七钱) 枯白矾(七钱半) 肉豆蔻(半两)
上为细末,用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一周岁儿,每服三五十丸。三岁儿,服百丸。温米饮下。泻甚者煎木香散,或异功散送下。泻止住服,不止多服。
愚按:前方治阳气虚寒,肠滑泄泻之涩剂。盖肾主大便,若因肾气不固,而致前症者,宜用木香散送四神丸。如不应,急煎六君子汤,送四神丸补之。盖豆蔻丸涩滞之功多,补益之功少也。
人参麦门冬散 治痘疮微渴。(一名麦门冬散)
麦门冬(一两) 人参 甘草(炙) 陈皮 白术 厚朴(姜制,各半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加减。
愚按:前方若痘疮热毒气虚作渴,宜用之。若因气虚弱作渴,用人参白术散。
消毒散 治痘疮六七日间,身壮热,不大便,其脉紧盛者,用此药以微利之。(一名消毒饮)
牛蒡子(四两,杵,炒) 荆芥穗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
愚按:前方若毒在肌肉,尚未能尽发,而致斯症,脉浮而紧实,最宜此药,疏解其毒。若痘顿轻,脉沉而紧者,毒在脏腑,宜用前胡、枳壳疏通,以绝其源,其痘尤轻。
柴胡麦门冬散 治痘疮壮热,经日不止,更无他症,此药治之。(即六味柴胡麦门冬散)
柴胡(二钱半) 龙胆草(炒,一钱) 麦门冬(三钱) 甘草(炙) 人参 黑参(各一钱半)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
愚按:前方若痘疮表热,根盘色赤,焮痛作渴,饮冷,或两目作痛,或素有肝火,而患痘疮者,尤宜用之。
射干鼠粘子汤 治痘疮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余毒所致。
鼠粘子(四两,炒,杵) 甘草(炙) 升麻 射干(各一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
愚按:前方凡痘疮初出,发热焮痛,根盘赤盛,或咽喉口舌疼痛,作渴饮引者宜用。若因胃气虚弱,发热而致前症者,宜用人参麦门冬散。
桔梗甘草防风汤事 治风热咽喉不利。
桔梗(炒) 甘草(炙) 防风(各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量大小加减。
愚按:前方若上焦风热,或痰涎上攻,咽喉不利,或口舌生疮,作渴引饮者,须用此药,发散解毒。痘虽出,亦在轻浅。
人参清膈散 治涕唾稠粘,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宜用此方治之。
人参 柴胡 当归 芍药(炒) 知母(炒) 桑白皮(炒) 白术(炒) 黄芪(炒) 紫菀 地骨皮 茯苓 甘草 桔梗(炒,各一两) 黄芩(半两) 石膏 滑石(各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
愚按:前症即痈疽因热毒蕴结于脏腑经络之间者,当用此药,以疏导托里,调和荣卫,使邪气退,则元气不伤,而痘疮易愈也。
前胡枳壳散 治痰实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
前胡(一两) 枳壳 赤茯苓 大黄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量大小加减。如身温脉微,并泻者,不可服。
愚按:前症若属肺胃实热,气郁痰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烦渴饮冷,身热脉数者,宜用之,以表散外邪,疏通内脏,使邪气不壅滞,且痘疮轻而易愈也。
人参白术散 治痘疮已靥,身热不退。此药清神生津,除烦止渴。
人参 白术 藿香叶 木香 甘草 白茯苓(六味,各一两) 乾葛(三两)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徐徐服。
愚按:前症若痘疮已靥,身热,或津液少,而口干引饮者,胃气虚弱也,宜用人参白术散。若腹胀泄泻,口干,足指寒冷者,脾气虚寒也,宜用十一味木香散。若形寒恶寒,呕吐不食,腹胀泻渴等症,乃脾气虚寒下陷也,用六君子加升麻、姜、桂。如不应,急加丁香。若发热烦燥,身热恶衣,属血脱发躁,用当归补血汤。大凡痘疮,若脾气虚弱,出不快者,误以为热毒壅盛,用凉药宣利解散,致脾胃受伤,元气愈虚,使疮不起发,不克满,不结靥,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死者多矣。凡痘疮首尾,不宜与水,则疮靥之后,其痂落迟。或主痈肿,治失其法,必成疳蚀,疮血水不绝,甚则面黄唇白,多致难愈。盖脾胃属土,而主肌肉故也。
韶粉散 治小儿痘疮才愈,而毒气尚未全散,疮痂虽落,其瘢虽犹黯,或凹凸肉起,当用此药涂之。
韶粉(一两) 轻粉(一钱)
上研,和入炼猪脂油,拌匀如膏,薄涂疮瘢上。如痘痂欲落不落,当用此方: 羊骨髓(一两) 上炼,入轻粉一钱,研成白膏,瓷合盛之,涂疮上。○如痘疮痒,误搔成疮,及疮痂欲落不落,用上等白蜜涂之,其痂自落,亦无紫黑瘢痕,神妙。
愚按:前症若痘疮痕赤而作痒,属血虚而有热也,佐以四物、牡丹皮。若痕白而作痒,气虚而有热也,佐以四君、芎、归。疮痂欲落不落者,脾经血气虚,八珍汤。若发热而大便秘结者,肠胃内热也,犀角消毒丸。发热而大便调和者,肺胃热也,麦门冬散。脓水淋漓者,肌表热也,用败草散敷之。
雄黄散 治小儿因痘疮,牙龈生疳蚀疮。
雄黄(一钱) 铜绿(二钱)
上二味,同研极细,量疮大小干糁。
绵茧散 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
出蛾绵茧(不拘多少) 上用生白矾捶碎,实茧肉,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臖作痛,更服活命饮。
愚按:雄黄散,清肝,杀虫解毒,外治之方也。其症所感之经,与所致之因,各有不同。若因手足阳明经蕴热所致者,用犀角消毒散。若因脾经肝热者,用大芜荑汤。若因肾经虚热者,用地黄丸。若因肝经疳热者,用芜荑汤,送大芦荟丸。○其绵茧散,总治疮毒脓水淋漓,收敛之外剂。若果系内无余毒而未痊者,宜用敛之。若因血气虚而不敛,宜用托里散。若发热肿痛,大便不结,用仙方活命饮,更以隔蒜灸法。若肿痛作渴,大便秘结,用四顺清凉饮。若大便已通,肿痛未退,仍用活命饮。若发热倦怠,大便调和,用八珍汤加犀角。如疳蚀未应,急用隔蒜灸。若发热口干,肢体倦怠,用八珍汤加黄芪。若饮食少思,肢体倦怠,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若脓水不绝而发热,用四物、参、芪、丹皮。若脓水不绝而恶寒,用四君、归、芪。恶寒发热者,用八珍、黄芪。若乳母肝经血虚发热,用加味逍遥散。若肝经因怒发热,用加味小柴胡汤。若肝经因郁发热,用加味归脾汤。仍参前痘疮首尾误饮水证。
谷精草散 治小儿痘疮已靥,眼目翳膜,遮障瞳人,瘾涩泪出,久而不退;或十二三日,疮痂已落,其疮瘢犹黯,或凹或凸。此肌肉尚嫩,不可澡浴,及食炙爆辛辣有毒之物,恐热毒熏肝膈,目生翳障。若不能守禁而致患者,须用此治之。
谷精草(一两) 生蛤粉(二两)
上为细末,以獖猪肝一叶,用竹刀批片,糁药在内,用草绳缚定,入瓷器内,量用水,慢火煮熟,令儿食之。
愚按:前症若痘疮愈后,余毒入于肝经而作痛者,宜用此方,羊肝散亦效。若肝经热毒,眼睛作痛,佐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或犀角地黄汤。
解毒汤 治一切热毒肿痛,或风热搔痒脾胃。 黄连(三分) 金银花 连翘(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当审其脏腑部分,及各随所因而治之。若在乳下,必当兼治其母。
参汤散 治水痘 。
地骨皮(半分,炒) 麻黄(一分去节) 人参(一分) 滑石(半分) 大黄(一分,湿纸煨熟) 知母 羌活(各一分) 甜葶苈(一分,用湿纸炒) 甘草(炙,半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水一小盏,入小麦七粒,同煎至十数沸,每服三五匙,不可多服。
愚按:前方发表散邪,疏通内热之峻剂。若遍身作痛,壮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涩滞,喘嗽等症,宜用此方,或前胡枳壳散。然水痘多属表邢,若但发热饮引,小便赤色者,当用升麻葛根汤。如无他症,不必用药也。
上小儿疮疹,无正方论,虽有王、谭、钱氏之书,止见其方,未见其源。疗之者,往往以药宣利解散,因耗伤真气,遂至不救者多矣,深可痛悯。文中今将祖父秘传方论,集为一卷。盖守此方三十余年,全活者甚众,百不失一。今合广其传,使患者无枉夭之祸,医者有活人之功,此仆之夙心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