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寿世保元

大小便闭

一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死。急令人以温水漱口净。口吸咂小儿前后心。并脐下。

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红赤为度。须臾自通。不然则无生意。

一论小儿小便不通者。膀胱火盛也。

神通散

小便闭涩不堪言。为用儿茶末一钱。 蓄煎汤来送下。霎时溲便涌如泉。

一治小便不通。腹胀欲死。野地蒺藜子。不拘多少。焙黄色为末温酒服。立通。

又方。用火麻仁烧灰。酒调服。

一论小儿大便不通者。脏腑有毒也。小儿风与热滞。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

没药散

没药大黄 枳壳(炒) 桔梗(各二钱) 木香 甘草(炙各一钱)

上锉。每二钱。姜三片。水煎服。

一治新生小儿两三日不大小便。用葱汁、人乳各半调匀。抹在口中。同乳带下即通。

一掩脐法。治小儿大小便不通。取连根葱白一茎。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粒。盐一小匙同研烂捏作饼子。贴于脐中。烘热贴之。用绢帛托之。良久气透目通。不通再易一饼。

二妙散

六七月间。寻牛粪中有蜣螂。不拘多少。用线穿起。阴干收贮。用时取一个要全者。放净砖上。四面以灰火烘干。以刀从腰切断。如大便闭。用上半截。小便闭。用下半截。二便俱闭全用。为细末。新汲水调服。

水肿

一论小儿肿满。土亏水旺也。并四肢肿满。阴水阳水皆可服。

加味五皮散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一钱) 加姜黄、木瓜各一钱。锉散。水煎服。一方。去五加皮。加陈皮、桑白皮。

一治小儿诸般肿胀。黑牵牛半生半熟。取头细末。每服一二匙。桑白皮煎汤磨木香汁调服。

黄胆

一论小儿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或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水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饮食。

茯苓渗湿汤

茯苓 茵陈 山栀 黄连 黄芩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壳 猪苓(各二钱) 泽泻(二钱)

水煎。渐渐温服。如小便不通。加木通。如伤食不思饮食。加神曲、麦芽、砂仁。

汗症

一论小儿盗汗。寒热往来。胡黄连、柴胡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每一丸至三丸。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食后和渣服之。

一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

上细锉。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食前。作两次服。

一治小儿盗汗。因食生冷之物过多。或热水淘饭。大能损土。为水之所伤。则不能制其津液。故成汗自出也。

牡蛎( 二钱) 黄 (蜜炙) 生地黄(各一两)

锉散。水煎服。

一治小儿盗汗。用五倍子为末。津液调涂脐中。一宿即止。

又方。用何首乌为末。津液调涂亦效。

解颅

一论小儿解颅者。生下囟门不合也。长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 白。肢体消瘦。

皆肾虚也。

一治小儿颅开解。头缝不合。此乃肾气不成。肾主骨髓。脑为髓海。肾气不胜。所以脑髓不足。故不能合。丹溪治解颅以八物汤。有热。加酒炒黄连、黄芩、甘草。水煎服。外用布帛紧束。又以白芨末敷之。

人参地黄丸

人参(二钱) 怀熟地黄(四钱) 嫩鹿茸 山药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山茱萸(酒蒸去核各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用人参煎汤研化。食远服。

鹤节

一论小儿鹤节。因气血不充。故肌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

当归地黄丸

怀熟地黄(酒蒸八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 干山药 泽泻(去毛) 牡丹皮(去梗)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各二钱) 一方。加鹿茸酥炙。牛膝去芦酒洗。各二钱。

上为细末。炼密为丸。如芡实大。每用热水研化。食前服。仍以天南星炮去皮脐。研细末。入米醋调。敷绢帛上烘热。贴之。亦良法。

行迟

一论小儿行迟。肝肾虚弱。骨髓不充。不能行步。

加味地黄丸

怀熟地黄(八钱) 山药(四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四钱)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泽泻(各三钱) 嫩鹿茸(酥炙二钱) 怀牛膝(去芦酒浸二钱) 五加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钱。空心。盐汤送下。

一论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开解。肌肉消瘦。腹大面肿。语迟行迟。手足如筒。神色昏慢。牙齿生迟诸虚。

调元散

干山药(五钱)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皮木各二钱) 白术(去芦二钱) 石菖蒲(一钱) 白芍药(炒)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黄 (蜜炙各二钱半) 甘草(炙一钱半)

上锉。姜、枣煎。不拘时服。婴儿乳母同服。

语迟

一论小儿语迟者。心气不足也。

菖蒲丸

石菖蒲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川芎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当归 乳香 朱砂(另研各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远。粳米饮送下。

齿迟

一论小儿齿迟者。肾不足也。

芎 散

川芎 干山药 当归 白芍(炒)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食后服。将此干药末擦牙龈。即生。

诸迟

一论小儿行迟齿迟。解颅囟陷。五软鹤膝。肾疳齿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禀受肾气不足。

当以六味丸加鹿茸补之。若因精气未满。而御女以通。多致头目眩晕。作渴吐痰。或发热作热。腰腿酸软。或自汗盗汗。二便涩痛。变生诸疾。难以名状。余尝用八味丸或六味丸。及补中益气之剂。加减用之。方见补益剂。无不奏效。

一小儿五岁不能言。咸以为废人矣。但其形瘦痿。乃肺肾不足。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五味。两月余形气渐健。将半载能发一二言。至年许始声音朗朗。

龟胸

一论小儿龟胸者。因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也。又云。由乳母食面热物五辛。

转使胸高起也。

龟胸丸

川大黄(糠火煨) 天门冬(去心) 百合 杏仁(去皮尖麸炒) 木通(去节) 枳壳(麸炒)桑白皮(蜜炙) 甜葶苈(隔纸炒) 软石膏(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化下。食后临卧服。仍宜灸两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灸三壮。春夏从下灸起。秋冬从上灸起。根据法灸之。

龟背

一论小儿龟背者。由儿生下。风邪客入于脊。入于骨髓。致成龟背也。龟胸龟背。并用龟尿点其骨节。自愈。取龟尿法。用青莲叶按龟上。用镜照之。其尿自出。

龟背丸

枳壳(麸炒) 防风(去芦) 独活 大黄(煨) 前胡(去芦) 当归 麻黄(去节各三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儿大小。以米汤食后服。仍灸肺俞穴。

在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两傍 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之下。两傍各一寸半。各灸三壮。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以小麦大。灸五壮愈。

一治小儿龟背。儿生下客风入脊。透于骨髓。致成龟背。治以龟尿点骨节即平。

滞颐

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宜服

温脾丸

半夏(姜汁炒一两) 木香(五钱) 丁香(二钱) 益智仁(炒五钱) 白术(去芦炒一两)青皮(去白五钱) 陈皮(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打稀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饮送下。

囟陷

一论囟陷。乃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痢。久则血气虚弱。不能上交脑骨。故囟如坑。不得满平。宜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鸡蛋清调敷之即合。

囟填

一论囟填者。囟门肿也。脾主肌肉。乳食不常。饥饱无度。或热或寒。乘于脾家。致脏与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发短黄自汗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牵硬热气上冲则柔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剂量轻重。

手拳

一论手拳不展。禀受肝气怯弱。致筋挛搐。两手伸展无力。宜服当归 薏苡仁 秦艽 米仁 枣仁 防风 羌活(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麝香汤化下。量儿大小服之。

脚拳

一论脚拳不展。所禀肾气不足。荣气未充。脚指拳缩无力。不能伸放。宜服。

当归身(酒洗) 川牛膝(去芦酒洗) 山茱萸肉 人参 牡丹皮 怀生地黄 补骨脂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空心。盐汤送下。

一治富翁子。八岁不能步履。皆因看得太娇。放不落手。儿身未得土气。以致肌肉软脆。

筋骨薄弱。用黄土放入夹袄内与穿。内服地黄丸。加人参、鹿茸、牛膝、虎胫骨。服未半料儿能行矣。

一治小儿禀赋。肾经虚热。耳内生疮。或肌肉消瘦。骨节皆露。名节疳。六味丸加鹿茸、牛膝各一两。五味子四两。若颅解不合。牙齿不生。眼睛不黑。腿软难行。最宜此药。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