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校注医醇賸义

下利

下利一症,《内经》谓之肠澼。后来论症者,不下数十家。其专主肠胃而言者,固属挂漏;其主湿热及招凉食冷者,亦不过时痢一门。至分别内伤外感,三阴三阳,虚实寒热,则颇为详明周至矣。但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本属定法,岂独痢症为然?愚意尚有吃紧两条,试申言之。外感各有主病,内伤各有主经,从此分别,更易下手。外感之邪,不外风、寒、暑、湿、燥、火。风入肠胃,故为飧泄,内犯于肝;寒气中人,腹痛下利,内犯于肾;暑湿郁蒸,腹痛下利,兼有赤白,内犯于脾;燥气中人,口渴心烦,下利白滞,内犯于肺;火邪炽盛,渴饮不止,下利脓血,频数不休,内犯于心。此外感六淫,与五脏相应者也。至内伤之症,伤于肝者,胁痛,腹痛,作哕,下利;伤于肾者,腹痛,腰痛,身冷,下利;伤于脾者,胸懑,身重,哕恶,食少,下利;伤于肺者,口燥,咽干,微咳,下利;伤于心者,烦躁,渴饮,下利不休。此内伤之所致也。感于风者,表解之;感于寒者,温通之;感湿热者,清利之;感于燥者,清润之;感于火者,荡涤之,当各随所主之病以施治。伤肝者,解其郁;伤肾者,保其阳;伤于脾者,运其中;伤于肺者,存其津;伤于心者,泄其亢,当各随所主之经以施治。此特就内伤外感两义,缕析言之。其他各症,《痢症汇参》所已载者,概不复赘。

感风下利,身热脉微弦者,回风外解汤主之。

回风外解汤(自制)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前胡(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 葛根(二钱) 豆豉(三钱) 广皮(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姜皮(六分) 荷叶(一角)

感寒下利,腹痛,手足冷,舌白,口不渴,脉沉细者,温中化浊汤主之。甚者加附子。

温中化浊汤(自制)

炮姜(五分) 小茴香(一钱) 乌药(一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厚朴(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佛手柑(五分)

感暑湿者,烦渴,腹痛,下利脓血,粉米汤主之。

粉米汤(自制)

花粉(三钱) 苡米(一两) 藿香(一钱) 薄荷(一钱) 黄连(五分,酒炒) 黄芩(一钱,酒炒) 木香(五分) 木通(一钱,酒炒) 当归(一钱五分) 赤苓(一钱,酒炒) 荷叶(一角) 绿豆(一撮)

感燥下利,咽干作渴,腹痛,下利白滞,金玉保和汤主之。

金玉保和汤(自制)

金石斛(四钱) 玉竹(三钱) 蒌皮(三钱) 黄芩(一钱,酒炒) 当归(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广皮(一钱) 枳壳(一钱) 苡仁(四钱) 荷叶(一角) 陈粳米(一撮,煎汤代水)

火盛下利,昼夜不休,作渴,腹痛,时下脓血,消炎化毒汤主之。

消炎化毒汤(自制)

黄连(六分) 黄芩(一钱) 大黄(四钱) 银花(二钱) 甘草(五分) 花粉(二钱) 木通(一钱) 青皮(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淡竹叶(二十张)

肝郁下利,胁痛腹痛,噫气食少,大顺汤主之。

大顺汤(自制)

蒺藜(四钱) 郁金(二钱) 乌药(一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厚朴(一钱) 枳壳(一钱) 青皮(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橘饼(四钱) 煨姜(三片)

肾气虚寒,腹痛下利,完谷不化,手足俱冷者,立命开阳汤主之。

立命开阳汤(自制)

干河车(二钱,切) 破故纸(一钱五分,核桃肉拌炒) 益智仁(一钱五分) 制附片(八分) 当归(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小茴香(一钱) 木香(六分) 乌药(一钱) 煨姜(三片)

脾虚下利,食少神疲,胸腹时痛者,大中汤主之。

大中汤(自制)

党参(四钱) 附子(七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广皮(一钱) 厚朴(一钱) 枳壳(一钱) 乌药(一钱) 木香(五分) 大枣(二枚) 姜(三片)

肺热移于大肠,口燥微咳,下利白滞者,育金煎主之。

育金煎(自制)

沙参(三钱) 石斛(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山药(三钱) 料豆(三钱) 当归(二钱) 橘红(一钱) 莲子(二十粒,打碎,去心)

心火下陷,烦扰不安,下利脓血者,蒲虎汤主之。

蒲虎汤(自制)

生熟蒲黄(各六分) 琥珀(一钱) 丹参(三钱) 茯神(二钱) 当归(二钱) 赤芍(一钱) 黄连(六分) 木香(五分) 灯心(三尺)

【附:下利门诸方】

(录其醇粹少疵者以备参用)

芍药汤 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五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钱) 大黄(三钱) 肉桂(二钱五分) 甘草(二钱)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每用五钱,水煎服。

白术黄芩汤 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二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

水煎,分三服。

黄连阿胶丸 治冷热不调,下利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三钱) 茯苓(二两) 阿胶(一两)

以连、苓为细末,水熬阿胶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重,欲饮水者。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水七升,煮三升,分温服。

加减平胃散 治肠红血痢。

白术(一两) 厚朴(一两) 陈皮(一两) 木香(三钱) 槟榔(三钱) 甘草(七钱) 桃仁(五钱) 人参(五钱) 黄连(五钱) 阿胶(五钱,炒) 茯苓(五钱)

每服五钱,枣二枚,姜三片,水煎服。

苍术地榆汤 治脾经受湿血痢。

苍术(三两) 地榆(一两)

每服一两,水煎服。

槐花散 治肠风血痢。

槐花 青皮 荆芥穗(等分)

研末,每用五钱,水煎服。

犀角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血,心腹困闷。

犀角屑(一两) 黄连(二两) 地榆(一两) 黄芪(一两) 当归(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研末,每服三钱,水煎服。

羚羊角丸 治一切热痢及休息痢,日夜频数,并治下血黑如鸡肝色。

羚羊角(一两五钱) 黄连(二两五钱) 黄柏(一两五钱) 赤苓(五钱)

研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暑月下利,用之尤验。

生地黄汤 治热痢不止。

生地(五钱) 地榆(七钱五分) 甘草(二钱五分)

水煎服。

郁金散 治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五钱) 槐花(五钱) 甘草(二钱五分)

研末,每服一二钱,食前用豆豉汤调下。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饮食。

茜根(一两) 地榆(一两) 生地(一两) 当归(一两) 犀角(一两) 黄芩(一两) 栀子(五钱) 黄连(二两)

每服四钱,水二钟,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六分,温服。

十宝汤 治冷痢如鱼脑者。

黄芪(四两) 熟地(一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当归(一两) 白术(一两) 半夏(一两) 白芍(一两) 五味(一两) 官桂(一两) 甘草(五钱)

研末,每服二钱,水二钟,加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六分,食前温服。

芍药黄芩汤 治泄利腹痛,或后重身热,及下脓血稠黏。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服一两,水二钟,煎六分,温服。如痛,加桂少许。

香连丸 治下利赤白,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吴萸十两炒赤,去之) 木香(四两八钱八分)

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地榆芍药汤 治泻痢脓血,脱肛。

苍术(八两) 地榆(三两) 卷柏(三两) 芍药(三两)

参苓白术散 治久泻及痢后调理者尤宜。

人参(一斤半) 山药(一斤半) 莲子(一斤半) 白术(二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扁豆(一斤半) 茯苓(一斤) 苡仁(一斤) 甘草(一斤)

研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或加姜、枣煎服。

仓廪汤 治噤口痢有热,及毒气冲心,食入即吐。

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桔梗 独活 柴胡 枳壳 陈仓米(各等分) 每服五钱,姜三片,水煎服。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