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诸疟论第十六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发;伤之重者,远而痎疟。痎者,久疟也。是知夏伤于暑,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之,随其动而取之,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大抵经中邪气,其证各殊,同伤寒论之也。故《内经》曰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别:在太阳经者,谓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经受病,皆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其病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远而为痎。痎者,老也,故谓之久疟,气居西方,宜毒药疗之。疟之为病,因内积暑热之气,不能宣泄于外,而为疟也。当盛夏之时,能食寒凉之物而助阴气者,纵使有暑热之气,微者自消矣。更时复以药疏利脏腑,使邪气自下。《内经》曰“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是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能于饮食起居之间,顺四时之气而行之,邪气何由得生也?

治疟病,处暑前,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桂枝羌活汤。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迎发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麻黄羌活汤主之。

麻黄(去节)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疟如前证而夜发者,麻黄桂枝汤主之。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三钱,炙)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黄芩(五钱) 桂枝(三钱)

上五味,同为细末,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卧不安,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外微邪未尽者,宜服白芷汤以尽其邪。

白芷(一两) 知母(一两七钱)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治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宜桂枝石膏汤。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盏同前煎服。间日者,邪气所舍深也。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皆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交争。寒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而动也”。发热则必汗泄,《经》曰“汗出不愈,知为热也”。阳盛阴虚之证,当内实外虚,不治必传入阴经也,当用桂枝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钱) 黄芪 知母 石膏 芍药(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至半两,水煎,如前药服之。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宜用桂枝黄芩汤和之。

桂枝黄芩汤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四钱半) 半夏(四钱) 石膏 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

上为粗末,依前服之。服药已,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服下药:从卯至午时发者,宜以大柴胡汤下之;从酉至子时发者,或至寅时,知其邪气在血也,宜以桃仁承气汤主之。

前项下药,微利为度,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

立秋之后及处暑前发疟,渐瘦不能食者,谓之痎疟,此邪气深远而中阴经,为久疟也。

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当以藜芦散、雄黄散吐之。

藜芦散

大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雄黄散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治秋深久疟,胃中无物,又无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谓疟气入腹,宜苍术汤主之。

苍术(四两) 草乌头(一钱) 杏仁(三十个)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尽,迎发而服。

《局方》中七宣丸,治疟之圣药也。

《局方》中神效饮子,乃疟疾之圣药也,又名交结饮子。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