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传尸方四首

苏游论曰:大都男女传尸之候,心胸满闷,背髆烦疼,两目精明,四肢无力,虽知欲卧,睡常不著,脊膂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无病。从日午以后,即四体微热,面好颜色,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才不称意,即欲嗔恚,行立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或见先亡,或多惊悸,有时气急,有时咳嗽,虽思想饮食,而不能多餐,死在须臾,而精神尚好,或两肋虚胀,或时微利,鼻干口燥,常多黏唾,有时唇赤,有时欲睡,渐就沉羸,犹如水涸,不觉其死矣。

又论曰: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殗殜。气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名为劳极,吴楚云淋沥,巴蜀云极劳。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疼,腰脊拘急,行立脚弱,食饮减少,两耳飕飕,欲似风声,夜卧梦泄,阴汗痿弱。肾既受已,次传于心。心初受气,夜卧心惊,或多忪悸,心悬乏气,吸吸欲尽,梦见先亡,有时盗汗,食无滋味,口内生疮,心常烦热,惟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悉红赤如敷烟脂;又时手足五心皆热。心既受已,次传于肺。肺初受气,时时咳嗽,气力微弱,有时喘气,卧即更甚,鼻口干燥,不闻香臭,假令得闻,惟觉朽腐物气,有时恶心,愦愦欲吐,肌肤枯燥,或时刺痛,或似虫行,干皮细起,状若麸片。肺既受已,次传于肝。肝初受气,两目膜膜,面无血色,常欲颦眉,视不及远,目常干涩;又时赤痛,或复睛黄,朝暮瞢(莫红切,音蒙。)[(瞢-目)/登](音登),常欲合眼,及至于卧,睡还不著。肝既受已,次传于脾。脾初受气,两肋虚胀,食不消化,又时渴利,熟食生出,有时肚痛,腹胀雷鸣,唇口焦干,或生疮肿,毛发干耸,无有光润,或复上气,抬肩喘息,痢赤黑汁,至此候者,将死之证也。

又论曰:毒气传五脏,候终不越此例,但好候之,百不失一。

又论曰:凡患癥癖之人,多成骨蒸,不者即作水病,仍须依癖法灸之,兼服下水药瘥。

又论曰:此病若脊膂肉消,及两臂饱肉消尽,胸前骨出入即难疗也。若痢赤黑汁,兼上气抬肩喘息,皆为欲死之证也。此是脏坏故尔。

又论曰:童女年未至十三以上,月经未通,与之交接,其女日就消瘦,面色痿黄。不悟之者,将为骨蒸,因错疗之,屡有死者。有此辈者,慎勿疗之,待月事通,自当瘥矣。

又论曰:或有人偶得一方,云疗骨蒸,不解寻究根本,遂即轻用之,主疗既不相当,病愈未知何日了,不求诸鉴者,惟知独任己功,若此之人,寓目皆是。至如以主肺痿骨蒸方,将疗痃癖传尸者,斯乃更增其病,岂有得痊之理?何者,主肺痿方中多是冷药,冷药非痃癖之所宜。若用以疗痃癖,此乃欲益反损,非直病仍未瘥,兼复更损其脾。脾惟宜温,不合取冷,如其伤冷,脾气即衰。脾衰之证,两肋虚满,食既不消,兼之下痢,如斯穿凿,欲益反损,终莫能悟,良可悲哉!夫略举一隅,他皆仿此。

又论曰:凡患骨蒸之人,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兼之胀满,食不消化,或复气上。热甚则血脉拥塞,头眩目疼,唇干口燥,心胸烦闷,渴欲饮水。此等并是将息过度之状,深可诫也。将养之法,须寒温得所,先热而脱,先寒而著。若背伤冷,即令咳嗽。若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覆衣伤厚,即眠卧盗汗。若覆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是食饮不限时节,宁可少食(保无宿疰),数数进之(助药势也),必须伤软(易消故也),不宜伤硬(恐损胃气,致不消也),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

又论曰:主疗之法,先须究其根本,考其患状,诊其三部,决其轻重,量其可不,与其汤药,指期取瘥。若能如此,方可措手,先疗其根,次其末。针灸汤散,必须相应。无容病根深远,少服即望痊除。未及得瘳,便复罢药,乃言药病乖越,似不相当,如此怀疑,余所不取。亦有因疟后作,亦有因痢后为,此病根其源非一,略举纲纪,比类而取疗之。方法如后所言。

又论曰:骨蒸之病,无问男女,特忌房室,举动劳作,尤所不宜。陈臭酸咸,黏食不消,牛马驴羊,大小二豆,猪鱼油腻,酒面瓜果,野猪之属,葵笋蒜蕨及生冷等,并不得餐,自非平复一月以后,乃渐开也。大略如此,触类而长之。此病宜食煮饭、盐豉、豆酱、烧姜葱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黄、牛膝叶,并须煮烂食之。候病稍退,恐肌肤虚弱者,可时食干鹿脯,为味中间所有得食之者,按其条下具言之。

《广济》疗妇人腹内冷癖,血块虚胀,月经不调,瘦弱不能食,无颜色,状如传尸病方。张文仲方

麹末(二升) 大麦糵末(二升) 生地黄(肥大者,切,三升) 白术(八两) 牛膝(切,三升) 桑耳(剉,三升,金色者) 姜黄(八两) 当归(十四分) 生姜(合皮切,二升) 桃仁 杏仁(各二升,去皮尖及双仁者,熬) 近用加橘皮(八两)

上十二味,并细切,于臼中以木杵捣之如泥,内瓶中,以物盖口封之,勿令泄气,蒸于一大石米中,饭熟出之,停屋下三日,开出曝干,捣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一匕半,不利。初服十日内,忌生冷难消之物,以助药势。过十日外,即百无所忌,任意恣口食之,惟忌桃李。若须桃李,宜去术。若不能散,蜜丸服之亦得,一服三十丸,日二服。去病,令人能食,肥健好颜色。忌桃李、雀肉、芜荑。(出第四卷中。)

文仲论:传尸病,亦名痎疟、遁疰、骨蒸、伏连、殗殜。此病多因临尸哭泣,尸气入腹,连绵或五年、三年,有能食不作肌肤,或二日、五日,若微劳即发。大都头额颈骨间,寻常微热翕翕然,死复家中更染一人,如此乃至灭门。疗之方。

獭肝(一具,破,干炙) 鳖甲(一枚,炙) 野狸头(一枚,炙) 紫菀(四分) 汉防己(一两半) 蜀漆(洗)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两)

上八味,捣筛,以成炼烊。羊肾脂二分,合蜜一分烊,冷和,丸药如梧子大。服十丸,加至十五丸,日再,以饮下之。其药合和讫,分一份头边著,一份悬门额上,一份系臂上。先服头边,次服臂上,次服门上者。大验。忌海藻、菘菜、苋菜。

又灸法。

立脚于系鞋处横纹,以手四指于纹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指中节按之,有小穴,取一缕麻刮令薄,以此麻缓系上灸,令麻缕断,男左女右,患多减。

又方

青羚羊肺(一具,破于布上干之) 莨菪子(一升,绢袋盛) 醋(一升),同渍经三日出,各于布上曝之,令至干,微火熬莨菪子,各捣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三丸,加至四丸。

地骨皮 白薇 芍药 甘草 犀角 升麻 茯神 麦门冬 黄芩 桔梗 枳实 大黄 前胡 茯苓 天门冬 生姜 桑根白皮 羚羊角 当归 柴胡 朱砂 川芎 鳖甲 蜀漆 知母 石膏 常山 乌梅 香豉 黄芪 地黄 橘皮

以上并可详度病状用之。(并出第一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