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血证论

喘息

人不喘息,则气平静,血何由随之吐出哉?故失血家,未有不喘息者,有实喘,有虚喘。

实喘之证有二:一是郁闭,一是奔迫。

郁闭者,气不达于外而壅郁于内也。失血家阳来乘阴,此证为多。伤寒喘息者,用麻桂发之。血家忌汗,又忌升发以动其血,与伤寒开郁闭之法不同,宜小柴胡汤加杏仁,以转枢外达,使腠理通,荣卫和,斯达气于外,不壅于内而为喘矣。如果有外感闭束,不得不疏解者,宜香苏饮加杏仁、枯芩、甘草,或千金麦门冬汤,借麻黄以解外,而兼用清里之药,不致过汗亡阴,乃为调剂得宜。

奔迫者,上气喘息,由于气盛于下而逆于上,失血家火盛逼血,往往其气粗贲,宜大泻其火,火平则气平,用厚朴、枳实、大黄,使地道通,气下泻,则不上逆矣。若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者,亦宜上三味,加当归、白芍、桃仁、丹皮治之。若是痰气阻塞者,清化丸主之。若小便闭者,下窍塞,故上窍壅也,宜五淋散加防己、枳壳、杏仁、桑白皮、葶苈子。

虚喘亦有二证:一是肺虚,一是肾虚。

肺虚作喘者,以肺居上焦,制节五脏,开窍于鼻,以通外气,以敛内气。血虚则火盛津伤,肺叶痿而不下垂,故气不得降,喘息鼻张,甚则鼻敞若无关阑,乃肺痿之重证也。生津补肺,宜清燥救肺汤。兼治郁火痰滞者,宜保和汤或太平丸。吾谓肺叶下坠,宜兼用镇敛之法,三才汤合生脉散,再加百合、五倍子、白芨、花粉、杏仁、川贝母、钟乳石治之。又有喘息由于鼻窒不通者,以肺中之火郁闭鼻管,故气并于口而为喘也。

太平丸加麝香,即是上通鼻窍之妙药。与伤寒鼻塞有异,毋误治也。

肾虚喘息者,以气之根原于肾,失血家火甚水枯,不能化气,是以气短而喘,咳逆喘息,颊赤咽干,宜大补阴丸加牛膝、五味以潜降之。若是阴虚阳无所附,气不归根者,地黄汤合生脉散,加磁石、牛膝、沉香以滋纳之。若小水不化,兼腰痛者,乃是肾中之阳不能化气,宜肾气丸治之,参附汤加五味、茯苓亦可。

上系肺肾分治之法,如欲兼而治之,即从诸方化裁可也。此外如苏子降气汤、四磨汤,皆肺肾兼治,但未能照顾血证,用者加须知减。

又曰:中宫虚则气少,人参主之。中宫实则气粗,大黄主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