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夏秋为甚,盖火土旺于长夏,正当金水受伤。稚阳阴微,已失天和,加之暑热,阳气浮于外,生冷戕于中,夏失长养,则不能生金而病于暑。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虽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为病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由冰炭,不可不辨也。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也。凡膏粱之儿,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又或居深堂广厦,或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其证头痛无汗恶寒,身体拘急,四肢酸疼。此以暑月受寒,虽名阴暑,即伤寒也。治宜温散,五积散、清暑益气汤。不恶寒而发热者,官拣参白虎汤,热退后,用调元生脉散补之。
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寒邪在内,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理中汤。
阳暑者,藜藿之儿有之。常在烈日之中,坐于热地之上,澡浴寒涧之内。其证发热头痛,烦躁,大渴大汗,脉洪滑,大便干结,小便赤痛者,白虎汤;脉虚,烦渴而少气者,官拣参白虎汤;若眩晕者,生脉散;兼吐泻者,薷苓汤。
凡治暑证,最当辨其阴阳虚实。若外中热邪,内亦烦躁而热者,此表里俱热,方是阳证,治宜清补如前。
若脉虚无力,或为恶寒背寒,或为呕恶,或为腹痛泄泻,或四肢鼻尖微冷,或不喜凉茶冷水,或息促气短,无力以动之类,皆阳中之阴证也。凡见此类,但当专顾元气,四君子为主治,或理中汤加芍药。若虚寒甚者,则舍时令而从证,附桂在所必用,切不可因暑热之名,而执用寒凉解暑,则祸不可胜言矣。
入方
五积散 治阴暑受寒,头痛无汗恶寒,身体拘急,四肢酸疼,以此温散之。
香白芷 真广皮 川厚朴 芽桔梗 陈枳壳 正川芎 杭白芍 白云苓 漂苍术 大当归 制半夏 嫩桂枝 黑炮姜 炙甘草 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治伤暑烦热,自汗口渴,畏寒发热者。
官拣参(六分)炙黄芪(一钱)漂白术(一钱)六神曲(五分)宣泽泻(五分)川黄柏(五分)杭青皮(五分)粉干葛(一钱)北五味(三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官拣参白虎汤 治中暑不恶寒而发热者。
官拣参(一钱)熟石膏(二钱)净知母(一钱)炙甘草(一钱)晚粳米(五钱)水煎,热服口渴甚,加麦冬一钱,北五味五分。
调元生脉散 平肝木,益脾土,泻邪火,补元气。小儿要药。
官拣参(一钱)炙黄芪(二钱)大杭冬(一钱)北五味(三分)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加味五苓散 治暑证之要药也。漂白术(二钱)白云苓(二钱)结猪苓(二钱)宣泽泻(二钱)青化桂(一钱)藿香梗(一钱)宣木瓜(一钱)西砂仁(一钱)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灯芯十茎引,水煎,热服。
理中汤 治阴暑呕吐,泻利腹痛。
官拣参(三钱)漂白术(三钱)黑炮姜(一钱五分)炙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引,水煎。温服。
白虎汤 治阳暑发热,头痛烦躁,大渴大汗,脉洪实,大便秘结,小便赤痛。
熟石膏(三钱)净知母(二钱)炙甘草(一钱)晚粳米(一两)水一碗,先煎米熟,纳后三味同煎,滚热服。
生脉散 固中气,清火热,保肺金。
官拣参(一钱)大杭冬(三钱)北五味(七分)水煎极浓,温服。薷苓汤 治阳暑脉虚,兼吐泻。
漂白术(二钱)陈香薷(一钱五分)白云苓(二钱)结猪苓(二钱)宣泽泻(二钱)青化桂(一钱)白扁豆(一钱五分)川厚朴(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灯芯十茎引,水煎服。
四君子汤 方见三卷疟疾门。
理中汤加芍药 治伤暑腹痛泄泻, 即本方加炒白芍药一钱五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