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于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上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又得阳维浮者,暂起目眩也。风眩久不瘥,则变为癫。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拘右膝著膺,除风眩。又云:凡人常觉脊背倔强,不问时节,缩咽髆内,仰面努髆,并向上头,左右两向挼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住,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颈头眩,众病尽除。又云: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病。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也。又云:低头不息六通,治耳聋,目癫眩,咽喉不利。又云:大前侧牢,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随左右聋伏,并两膝耳著地,牢强意多,用力至大,极愈耳聋目眩病。久行不已,耳闻十方亦能,倒头则不眩也。(出第二卷中。)
《千金》疗风头眩,口㖞目痛耳聋,大三五七散方。
天雄 细辛(各三两) 山茱萸 干姜(各五两) 薯蓣 防风(各七两)
上六味,捣筛为散。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稍加之。忌猪肉、生菜。
又疗头风目眩耳聋,小三五七散方。
天雄(三两,炮) 山茱萸(五两) 薯蓣(七两)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并出第十三卷中。)
《崔氏》疗忽头眩晕,经久不瘥,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方。
白术(三斤) 麹(三斤)
上二味,捣筛,酒和,并手捻丸如梧子,曝干。饮服二十枚,日三。忌桃李、雀肉等。
又疗风眩,翻倒无定方。
独活(六两) 枳实(炙,三两) 石膏(碎,绵裹) 蒴藋(各四两)
上四味,切,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顿服之。以药滓熨覆取汗,觉冷又内铛中温令热,热又熨之,即瘥。(文仲、《肘后》、《千金》同。)
又疗头痛,眼眩心闷,阴雨弥甚方。
当归 山茱萸(各一两) 防风 柴胡 薯蓣(各二两) 鸡子(二枚,熟去皮,打黄碎)
上六味,捣下筛,用前鸡黄和散。令调酒服方寸匕,日三。(并出第六卷中。)
《延年》薯蓣酒,主头风眩不能食,补益气力方。
薯蓣 白术 五味子(碎) 丹参(各八两) 防风(十两) 山茱萸(二升,碎) 人参(二两) 生姜(屑,六两)
上八味,切,以绢袋盛,酒二斗五升,浸五日。温服七合,日二,稍加。忌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卷中。)
《古今录验》九江太守独活散,疗风眩厥逆,身体疼痛,百节不随,目眩心乱,反侧若癫,发作无常方。
独活(四分) 白术(十二分) 防风(八分) 细辛 人参 干姜(各四分) 蜀天雄(炮) 桂心(各一分) 瓜蒌(六分)
上九味,捣合,细筛。旦以清酒服半方寸匕,日再。忌桃李、雀肉、猪肉、冷水、生菜、生葱等物。
又防风汤,疗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发作有时,手足厥方。
防风 白术 防己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 附子(炮) 桂心(各半两) 蜀椒(一百枚,汗)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忌猪肉、冷水、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四卷中。)
《近效》白术附子汤,疗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又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方。
白术(三两)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桂心(四两)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