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第九卷 咳嗽方三首

《病源》:咳嗽者,由肺感于寒,微者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一作左)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两胠下满。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上胁下痛,阴引于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粪。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终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注入于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硬满,咳则引四肢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并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诊其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手阳明经也。其脉浮则为阳实。阳实者,病苦腹满,善喘咳。脉微大为肝痹,咳引少腹。咳嗽,脉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又云:脉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呕,腹胀且泄,其脉弦弦欲绝者死。咳脱形发热,脉小硬急者死。咳且羸瘦,络脉大硬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出第十四卷中。)

《小品》疗咳嗽,紫菀七味汤方。

紫菀(半两) 五味子(一两) 桂心(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干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药切,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蒜、面、腥腻。(《经心录》、《古今录验》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紫菀饮,主咳嗽方。

紫菀 贝母 茯苓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各三两) 人参(二两) 橘皮(一两,去脉)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里更进一服。忌葱、蒜、面、酢。(张文仲处。《古今录验》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天门冬煎,疗咳嗽方。

天门冬(六两,去心) 杏仁(三升,去双仁、皮、尖,碎) 椒(三升,熬,令汗出) 桂心 厚朴(炙) 杜仲 苦参(各三两) 附子(六两,炮) 干姜(六两) 乌头(二枚,炮) 人参(六两) 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上十二味,别捣杏仁,其余者合捣下筛,以五斤胶饴和,捣千杵。服如大枣一枚,日三。忌冷水、猪肉、生葱、鲤鱼。(出第九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