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为什么男女老少,都喜欢看《西游记》呢?因为《西游记》背后隐含着一套人生的真理。
外行人看热闹,很多人看《西游记》所看到的是一个师父带着三个徒弟一路上和无数只妖怪打打杀杀的热闹场面,但是不知道热闹的背后还有一套人生哲理,当你看了几遍后,可能会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味出来,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不知怎么描述,这就叫不可思议。所以,还想再看一遍,看着看着,或许就进了门,入了道。进了什么门,入了什么道呢?进了修行门,入了觉悟道。
一部《西游记》看上去是师徒四个人去西天取经,其实就是一个人心性的修行与成长过程。唐僧师徒四个人其实隐喻的是一个人的不同的品性,唐僧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或者说是在这个信念系统下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迈进的人生过程。不论西去路上遭遇多少磨难,他信念不退转,目标坚定不移,不取到真经,不彻悟人生真相誓不罢休。猪八戒代表人的惰性、贪性。沙僧代表人的肉身,没有主见,一会听师父的、一会听大师兄的,一会又听二师兄的。孙悟空又代表什么呢?他代表一个人的心系统。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孙悟空所代表的心系统。
一个人虽然有了如唐僧一样的宏伟信念或远大的目标,但是在遭遇种种挫折磨难的时候,步子虽然在向前迈,但是心难免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能与前进的步伐保持一致。甚至自己会和自己打架。自己各种妄心、妄念和自己坚定的信心、信念作斗争。
我们从孙悟空的几个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心系统的各种经历过往。孙悟空本是一个沾了点天地灵气的、名不见经传的石猴,后来来到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斜月三星就是一个“心”字,也就是说孙悟空是到了“心”的住所来学习的。学习什么呢?我们看他的老师叫“菩提老祖”,菩提就是大智慧,所以孙悟空是来学习大智慧的。那么,什么样的智慧才算是大智慧呢?或者说大智慧要怎么样学呢?其实,大智慧和学习方法也在孙悟空的名字里,我们看菩提老祖赐孙悟空的法名“悟空”这两个字,大智慧就是“空”智慧,要想学到这个“空”智慧,离不开一个“悟”字,所以菩提老祖赐了一个“悟空”的名字给他。
那么,既然知道了空智慧就是大智慧,空智慧的学习需要去“悟”,那么具体又该怎么样操作?怎么样去“悟”呢?孙悟空一开始并没有明白菩提老祖的良苦用心,他从菩提老祖那里学到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的法术,其实菩提老祖教他七十二变、筋斗云的用意又是什么呢?七十二变,七十二是个数字,表示数量之多,七十二变实际上是告诉孙悟空人的意识心、人的念头瞬息会有无数个变化,是变化多端的。那么筋斗云又指什么呢?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其实这是在点化孙悟空,人的上一个念头和下一个念头的距离是很大的,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一念心在天堂,下一念心可能在地狱。天堂地狱之间,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但是孙悟空因为有点灵气,他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的术,但没有明白术后面的道。也就是虽然进了修行门,但还没踏上觉悟道。所以,他后来遇到了很多磨难,他自持武功高强,大闹东海龙宫、私闯地府,后被玉皇大帝封为了弼马温,后又嫌弼马温职务太低了,他有点失落,返回到花果山。再后来,心又不甘,大战哪吒三太子,最后玉皇大帝无奈,封他为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封为圣人,还是个大圣人,这个圣人大到什么程度?与天齐!这就好像我们的心系统为名所驱使,自己给自己造神一样,自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牛的人、最了不起的人一样,贡高我慢、自高自大。
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是孙悟空的心在名缰利锁中挣扎的过程,也是世间大多数人的心态。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就觉得自己更了不得了,真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对照一下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当自己被赋予了一点权利,或者当了一个领导,是不是会有这种心态呢?我们再来看孙悟空,他越发得意起来,最后终于惹出大祸,他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玉皇大帝也奈何不了他,只好请出大领导--如来佛出面来惩罚他,如来佛祖一出手,孙悟空终于没有逃过他的手掌心,被镇压于五指山下,五指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大元素,而在佛家代表的就是地、火、水、风这四大元素,五大和四大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些元素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宇宙万物。
孙悟空本事再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是也逃不出五指山,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还没有体悟到“空”的智慧,还在金木水火土抑或地火水风构成的物质世界里打转转,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就是指我们的物质世界,若要让我们的思维跳出物质世界,进入更高级别的维度中,让我们的心不受三界所困,不受五行所拘,不受宇宙时空和物质世界的束缚,不受妄心、妄念、情绪、疾病、名与利的困扰,让心得到大解脱、大自在,就需要转变我们的观念。那么,拿什么来转这个观念呢?就是用“空”智慧来转。
什么是“空”智慧呢?这里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于所拥有的,比如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身体,所拥有的名声、所拥有的财富、所拥有的地产等等。因为越是执着这些东西,我们就会越痛苦,陷入里面不能自拔;越是执着,我们就越容易产生各种不平的念头,产生不平的情绪,我们这个身体越容易出问题;越是执着,我们就会做出各种不理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能破除这个我执,体悟到自性光明,用自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我们就不容易痛苦。到了最后,连自性也不能执着,因为自性本空,执着即落有。执着于自性,又成了另外一种执着了,叫法执了。
老子云:“无执,故无失。”世人过早失去健康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执”二字。我们太执着于财富多少、名声好坏、地位高下了,最后,反而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健康乃至生命。
在《西游记》这一节原文中有两句诗偈是这样说的:“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空须悟空。”这两句话,含义很深,不是修行人,很难知道它的意思,第一句说的是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是无名无姓的,我们今天人类所知道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名字,都是人自己想出来,造出来的,包括我们人类自己的名字也是一样,鸿蒙初辟原无姓,这一句话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去执着于名相,世间上一切名相都是人的心造作出来的。
第二句:打破顽空须悟空。这一句就很有意思了。孙悟空把代表地大的阎罗王、代表火大的红孩儿、把代表风大的黄风怪,把代表水大的海龙王都一个个打的稀里哗啦,其实,孙悟空不是和别人斗,他是自己跟自己在斗,是自己内心的妄心和自性真心在斗争,所谓的阎罗王、红孩儿、黄风怪、东海龙王都是自己妄心、妄念所幻化出来的妖魔而已,以至于出来个假美猴王,假猴王代表的是孙悟空的妄心,真猴王代表的是孙悟空的真心,真假美猴王的斗争,也是自己的妄心和真心的斗争。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说明自己有力量,而自己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妄心、妄念,才是真正的强者。孙悟空从与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与战斗中,最终体悟到四大皆空的真理,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成了和佛祖一样觉悟的人。
孙悟空自从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来后,曾有一段时间回到花果山,和猴子猴孙们游戏人生去了,“打破顽空须悟空”,孙悟空那时内心就是处于“顽空”的境界,所谓顽空就是真的认为一切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认为这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假的,都是不真实的,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活着失去了意义,从而整日消极、颓废的过日子,荒废自己的大好人生,我们看现在很多学佛修道的青年人,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悟到这个“空”的智慧,所以很多人学后,一下子掉进了“顽空”这个陷井里。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批判“佛系青年”的声音,就是这个原因。青年是国家的主力军,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都如此颓废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发展也就失去了希望。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曾经一度悲观厌世,甚至会产生一些轻生的念头,好在最后把佛法搞的更明白了一点,原来佛法所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才慢慢恢复过来,打破这个顽空,从里面跳出来,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当然这个转变也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佛法其实是大智慧,是教人觉悟的智慧,只是我们很多人悟性还达不到那个层次,所以如果上来就去读《金刚经》、《心经》这样的经书,就比较容易陷到顽空里面。
好,我们接着讲《西游记》,孙悟空后来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给孙悟空又取了个名字叫“行者”,就是提醒他,要悟到空的智慧,只是一味消极厌世,游戏人生是不行的,必须要精进修行,所以名字叫“行者”。
取经之路就是修行之路,其实又哪里有什么西天可去呢?哪里有什么经可取呢?西天就在眼前,真经就在心上。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正好就到了灵山,说明修行之路可近可远,如果悟道了,眼前就是灵山,如果没悟道,灵山就在天边。如果早悟到这一点,就不必远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世上的人,包括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人,也自称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在人生的修行中悟道的,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修行。
另外,从更深层次来说,悟道只是修道的真正开始,修道就是修除身上的习性、毛病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修,把自己的习气毛病一点一滴的去除,直至业尽情空,体露真常,才是圆满得道。
在《西游记》最后一章中,唐僧师徒四人第一次拿到的是没有字的白本,唐僧准备回去换有字真经,孙悟空却笑了,并引用乌巢禅师的一句诗偈对师父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六祖坛经》里说:“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外无佛,自己纯真的自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维,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胸,生活自然就安稳祥和、幸福快乐。
我们看到《西游记》这一节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在佛祖身边负责管经书的那两个和尚-阿难迦叶实在太功利了,不给红包,我就给你白本经书,但现在想想,却不尽然,其实真正的经书就是---无字真经。
大家如果看过电影《功夫熊猫》的话,应该还有印象,在最后,大家费力抢到的武林秘籍,却发现是白纸一张。其实,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正如佛祖所说,只是众生愚钝,认为只有“有字”的才是真经,无字的是没用的废纸。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有无相生。”其实人生就是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有”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没有”并不是真的没有,并不是真的空,而是大有,这个“大有”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的到。然而很多人虽然经历了,也未必得到,因为他们只追求“有”,他们要取的经,只认为是“有字经书”,从来没想过“无字之经”,哪怕“无字经书”在手里,也会认为是废纸一张。
同学们,是孙悟空觉悟了吗?不是的,是写西游记的人觉悟了,所以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个觉悟者,纵观吴承恩的一生,就和孙悟空的经历一样,从石猴到齐天大圣,在从齐天大圣到弼马温,最终踏上修行之路,一路上斩妖降魔,把自己妄心中的妖魔一个个驱逐出去,最终证悟,修成正果。所以,我们读一本书,还要多读一读背后那个写书的人,读一读他的人生经历,感受或许会比看《西游记》还要更真实一些。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