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虚,细而微者血气俱虚,小者血气俱少。
仲景《要略》曰:脉芤者血虚,沉小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慎柔先生云:浮大脉,见于右尺,为假火,假火按内伤施治。
凡损病脉数,为胃气不足。若转缓弱,即胃家生发之兆矣。左脉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调治非二三年不愈也。
紧数之脉,表里俱虚,紧为寒伤卫,数为血不足。脉紧则肺气不足,不能卫皮毛而畏风寒。脉数则阴虚火动,脉紧有胃气,脉数则无胃气。
内伤作泻,而肺脉豁大者,难治。
病久而脉弦者,转疟方愈;脉缓者,转痢方愈。盖久病得气血活动,故转病也。脉数不得汗,即生肿毒方愈。
两尺无脉,是浊阴在上,痰凝气闭,肺不下降,金不能生水,而成痰厥。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吐则浊痰涌出,上部疏通,肺气下降于肾,少阴上升于巅,而有生发之机矣。
仲景云: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尺为阴,寸为阳,阴脉弦,水挟木势而侮土也。阳脉涩者,涩为气有余,是气分有伏火也。火郁在上,水盛在下,故腹急痛。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此阳弱也。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抟,名曰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衰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枝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抟,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卫,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寒,微为虚,微紧相抟,则为短气。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脉见短数,则无胃气,细数、紧数,俱非吉兆。
洪大,按之下者,虚损之脉。
凡虚损之脉,命门火旺,肾水不足,心火克金,木燥土干,五火交炽,若用知、柏之品滋阴降火,是犹干锅红烈之中,倾一杯之水,反激火怒,立地碎裂矣。若脉带缓,是胃气未绝,犹可调理,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症治之。土能生金,金自生水,水升火自降矣。
虚损,肺脉豁大者,须防作泻。
江篁南云:得之好内者,其脉芤而快,真阴损,热内生也。缓而弱者,重伤于苦寒剂也。
汪石山云:凡见数脉,难治,病久脉数,尤非所宜。
脉或浮涩而快,或沉弱而缓者,脉之不常,虚之故也。虚损,转潮热泄泻,脉短数者,不治。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