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垒元戎

卷二»太阳证

太阳证(太阳流入阳明,故葛根次服。)

仲景葛根汤(主治修制并见《活人》,二方同。)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升麻汤

(钱氏用治小儿癍疹伤寒。)

葛根 升麻 芍药 甘草

海藏云:《活人》言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次又不已者,葛根升麻汤。恐太阳流入阳明,断其路。故以此汤主之,地黄汤内加犀角,无以升麻代之,是知阳明药,非太阳药也。人或初病太阳证,便与葛根升麻汤,是遗太阳,不惟遗太阳经,乃引邪气入于阳明,故不能解也,其变可胜言哉。

活人葱白例(此例当在前麻黄葛根葱豉汤四味调下。)

连须葱白汤

(治伤寒发汗,已而头疼欲破者。)

葱白(连须,半斤) 生姜(二两)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三服。此药不瘥者,服葛根葱白汤。

葛根葱白汤

葛根 葱白 生姜 芍药 川芎 知母

上剉,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分二服。

七味葱白汤

许仁云:伤寒,或因气劳,或因食劳,其病如强力持虚,行步而乏者,力劳。

葱白(连须) 葛根 盐豉 生姜 麦门冬 干地黄 涝水(一勺扬之无数)

上七味涝水煎至三分,去滓,分作二服服之,覆首出汗。

王朝奉方,《活人》、朝奉葱白例,并出《金匮》祖方。

葱白汤

(治妊娠伤寒。)

葱白(十茎) 生姜(三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作三服,取汗为度。

又,葱豉汤

葱白(二两半) 豉(半斤)

上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服,取汗为度。

又,葱白一物汤

葱白(二把)

上以水一升,煮熟服,取汗食尽。亦主安胎,若胎死,须臾即出。

又,葛根一物饮子

葛根汁,每服一小盏,如人行五里地道一服。若无生葛,干葛㕮咀,煮浓汁服。至于升麻、栀子、前胡、知母、黄芩、杏仁六味,共七物,内加葱白三两茎,煎,去滓服。

普救散

(治小儿伤寒。)

干葛(炒,焙,半斤) 甘草(炒赤,四两) 苍术(一斤,米泔浸,焙)

上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盅,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百解散

升麻汤(六两) 苍术(四两) 菖蒲(一两)

上同为末,水煎服。

又,百解散

(治太阳阳明合病。)

麻黄 荆芥 石膏 川芎 苍术 甘草

又,百解散

麻黄 菖蒲 苍术 甘草

不卧散

苍术(半两) 甘草(一两) 菖蒲(三钱)

上以水、生姜、枣煎服。

荡邪散

藁本 苍术 甘草(各等分)

上以水一盏,煎服。

和解散

苍术(半斤,制) 藁本 桔梗(微炒) 厚朴(制。各二两)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四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去滓服。

《易简》王氏生料五积散

治感风寒,肩背拘急,发热头疼,或为寒所摶,一身凛然而寒,急用此药,如服养胃汤法,以被覆,汗出则愈矣。

苍术 桔梗 枳壳 麻黄 陈皮(各六钱) 白芷 川芎 当归 甘草 官桂 半夏 白芍药 茯苓(各三钱) 干姜 厚朴(各四钱)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葱白一根,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热服。寻常被风寒湿气,交互为病,颈项强直,或半身偏疼,或麻痹,但服此药,加麝香末少许,煎服,自能平。治妇人经候不调,心腹撮痛,闭塞不通,加醋一合,煎服。及产后,并催生,及胎死腹中,如前法,能饮者,更加酒半盏。产后发热,及往来寒热,不问感冒风寒,及恶露为患,均可治疗。腹中血块,尤宜热醋调服。伤寒,手足逆冷,面青呕吐,宜加附子。或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炒茱萸半钱,盐少许。脚气,加茱萸、木瓜。大便秘者,加大黄。脚气下注,炽然赤肿者,以大便流利为度。若脚气初发,憎寒壮热者,亦宜此药利之。又一方,治浑身疮疥,脓血水淋沥,经时不愈,加升麻、大黄,名升麻和气散。盖疮癣为患,多因内有所蕴,发在皮肤,若只敷以药,何由得愈?不若以此药涤之。若寒温之气注下作疮,疮愈则毒气入腹,为害不浅,此药尤妙。若有热证,则以败毒饮,亦加大黄,煎服。

海藏五积论

麻黄、桂、芍药、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汤活血。又加干姜,为厚朴散。上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热之剂,去疾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致,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于冷积呕吐,泄痢癥瘕,时疾疫气,项背拘急,加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咳逆,加枣。妇人难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仲景五苓散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稍渴者,宜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一铢) 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桂(半两,去浮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米饮调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即愈。胃弱小便少亦宜,少减二苓、泽泻,加白术、桂,佐以生姜之类。若水停心下,煎生姜三钱或半两,味浓,调服五苓散,秤三钱或半两亦可。太阳标病,传入标之本,发渴,溺不利,以此散导之,邪自膀胱而出也。若未渴,妄用五苓散,反引邪气入里,而不能解也。故易老云:即太阳经之下药也。若伤寒太阳,脉紧而渴者,不宜用此。阳明证后,有仲景五苓散一条,甘露饮、枳术汤,《梅师方》一以其消痞去水,故入阳明例。饮酒而泄泻者,脾胃受湿也,何以知之?仲景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故饮而泻者,五苓散、甘露饮子神效。饮酒若过度,必作利者,里急后重者,温热之毒浸渍肠胃也,当作别治。甘露饮,即五苓散去猪苓,加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是也。并用浓煎生姜汤调,食前服,所加三石,临时视病寒热、轻重、多少,随宜用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