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此篇推本五脏之神,故名篇。简案:篇首有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语,故命篇。
悗乱 史音悗,音闷。简案:懑闷并通,道藏本及马、张、志作恍,误。
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志与下句。简案:依志意,与,平声。
天之在我者,(止)生者也 张云: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者,阴阳之道也,自太极而生两仪,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自两仪而生万物,则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然则阳先阴后,阳施阴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气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言理赋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备矣。
故生之来谓之精 张云: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虫草木,无不皆然。《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志云:决气篇曰:常先身生是谓精。盖未成形,而先受天一之精,故所生之来谓之精。简案:此以下止于谓之智,见《子华子》。
两精相搏谓之神 张云: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易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皆两精相搏之谓,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又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志云: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盖本于先天所生之精,后天水谷之精,而生此神,故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真邪章曰:真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简案:两精之解,张义似长矣。马云:相搏之搏音博。《礼》:儒行,鸷虫攫搏不程勇者,亦读为博。此恐非也。博,《子华子》作薄,乃《易》所谓雷风相薄之薄,二字古通用,见《通雅》。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张云: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愚按:精、神、魂、魄,虽有阴阳之别,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之别焉,如神之与魂皆阳也,何谓魂随神而往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此则精魄之状,亦可默会而知也。然则神为阳中之阳,而魂则阳中之阴也,精为阴中之阴,而魄则阴中之阳者乎?虽然,此特其阴阳之别耳。至若魂魄真境,犹有显然可鞫者,则在梦寐之际,如梦有作为而身不应者,乃魂魄之动静,动在魂而静在魄也,梦能变化而寤不能者,乃阴阳之离合,离从虚而合从实也。此虽皆魂魄之证,而实即死生之几,苟能致心如太虚,而必清必静,则梦觉死生之关,知必有洞达者矣,诸家得理之论,再附于下,以详其义。唐孔氏曰: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曰魄,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曰魂,魂魄神灵之名,初生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及其精神性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乐祁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魄属形体,魂属精神,精又是魄,魄是精之神,神又是魂,魂是气之神。邵子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化,故形存则魄存,形化则魄散。朱子曰:魂神而魄灵,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死则魂游散而归于天,魄沦坠而归于地。运用动作底是魂,不运用动作底是魄,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聩,记事不得者,魄衰也。又曰:人生则魂魄相交,死则各相离去,月之黑晕是魄,其光是魂,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火是魂镜,其魄灯有光焰,物来便烧,镜虽照见,却在里面,火日外景,金水内景,火日是魂,金水是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知矣。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马云:其所谓心意、志思、智虑,举不外于一心焉耳,故凡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则万物之机,孰非吾心之所任者乎?简案:白虎通云: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
心有所忆谓之意 张云: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响而未定者曰意。李云:心已起而未有定属者意也。简案:《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又礼运注:意,心所无虑也。
意之所存谓之志 《甲乙》意下之字作有。张云: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李云: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张云: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覆计度者曰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张云:深志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简案:《子华子》远慕作有所顾。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说文》:虑,谋思也。《大学》朱注:处事精详也。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张云: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按此数者,各有所主之脏,今皆生之于心,此正诸脏为之相使,而心则为之主宰耳。简案:《子华子》处物作有所决择。
长生久视 《老子》五十九章云: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怵惕 史云:悚惧也。张云:怵,恐也,惕,惊也。简案:书,冏命,怵惕惟厉。孔注:言常悚惧惟危。
流淫而不止 《甲乙》止作正。张云:流淫谓流泄淫溢,如下文所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者是也。
竭绝而失生 张云:悲则气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故至失生,竭者绝之渐,绝则尽绝无余矣。
神惮散而不藏 张云:喜发于心,乐散在外,暴喜伤阳,故神气惮散而不藏,惮,惊惕也。简案:《诗·云汉》:我心惮暑。笺:惮,犹畏也。《国语·周语》:惮其牺也。注:惮、惧也。《文选·西京赋》:惊蝄蜽,惮蛟蛇。薛综注:惊、惮谓皆使骇怖也。
迷惑而不治 张云:怒则气逆,甚者必乱,故至昏迷皇惑而不治,不治,乱也。
荡惮而不收 《甲乙》注云:不收,《太素》作失守。张云:恐惧则神志惊散,故荡惮而不收,上文言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与此稍同,但彼云不藏者,神不能持而流荡也,此云不收者,神为恐惧而散失也,所当详辨。
心怵惕(止)死于冬 张云:此下言情志所伤之病,而死各有时也。心藏神,神伤则心怯,故恐惧自失。䐃者筋肉结聚之处,心虚则脾弱,故破䐃脱肉。毛悴者,皮毛憔悴也,下文准此。色夭者心之色,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也。火衰畏水,故死于冬。
脾愁忧(止)死于春 张云:忧本肺之志,而亦伤脾者,母子气通也。忧则脾气不舒,不舒则不能运行,故悗闷而乱,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故脾伤则四肢不举。脾色之夭者,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也。土衰畏木,故死于春。
肝悲哀(止)死于秋 《甲乙》作狂妄,其精不守,令人阴缩而筋挛。张云:肝藏魂,悲哀过甚则伤魂,魂伤则为狂为妄而不精明,精明失则邪妄不正,其人当阴缩筋挛,两胁骨不举者,皆肝经之败也。肝色之夭者,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也。木衰畏金,故死于秋。李云:悲哀亦肺之志,而伤肝者,金伐木也。
肺喜乐(止)死于夏 《甲乙》作意不存其人。简案:其人接下句似是。张云:喜本心之志,而亦伤肺者,暴喜伤阳,火邪乘金也。肺藏魄,魄伤则神乱而为狂,意不存人者,旁若无人也,五脏之伤,无不毛悴,而此独云皮革焦者,以皮毛为肺之合,而更甚于他也。肺色之夭者,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也。金衰畏火,故死于夏。
肾盛怒(止)死于季夏 张云:怒本肝之志,而亦伤肾者,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肾藏志,志伤则意失,而善忘其前言也,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腰为肾之府也。肾色之夭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也。水衰畏土,故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止)精时自下 张云:此亦言心肾之受伤也。盖盛怒虽云伤肾,而恐惧则肾脏之本,志恐则气下而陷,故能伤精,肾主骨,故精伤则骨痠,痿者阳之痿,厥者阳之衰,命门不守,则精时自下。是虽肾脏受伤之为病,然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上文曰: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义与此通。李云:此亦肾伤也,特伤于本脏之志,为异于前耳,闭藏失职,则不因交感,精自下。志云:上节论伤肾脏之志,此论伤肾脏之精,盖魂、魄、智、意本于心肾精神之所生,故首言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末言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神生于精,而精归于神也。
是故五脏(止)不可以治之也 张云:此承篇首之问而言。凡用针者,必当察病者之形态,以酌其可刺不可刺也,设或五脏精神已损,必不可妄用针矣。故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肝藏血 张云: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五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调经论曰: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脾藏营(止)经溲不利 张云: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即脾藏意也。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以脾主四肢,而脾为五脏之原也。太阴脉入腹络胃,故脾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经,当作泾。简案:《甲乙》:经,作泾,厥论亦作泾。
心藏脉 张云:宣明五气篇曰:心主脉。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肺藏气(止)胸盈仰息 张云:喘喝者,气促声粗也,胸盈,胀满也,仰息,仰面而喘也。宣明五气篇曰:肺藏魄。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甲乙》:盈,作凭。注云:《九墟》作盈。
肾藏精(止)实则胀 张云:九针论曰:肾藏精志也。调经论曰: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五脏不安(止)调之也 张云:前章言情志损伤,此分五脏虚实,故凡五脏有不安者,必审其病形虚实,情志所属,乃可随其脏以调之,此总结前章而言其治方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