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自是惊,风自是风,要分别明白,不可混治)
凡小儿因闻非常之声,见异类之物,或为争斗推跌,或大小禽兽之类致惊,其神气结于心而痰生焉。痰壅气逆,遂成搐搦。口眼歪斜,口吐涎沫,一时即醒,如常无事,或一日一发,或间日再发,或三五日一发,或半年一发、一年一发。若不急治,变成痫疾,而为终身之痼病也。治法当先利痰顺气,后用清心安神。
风者,或因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以致热生痰,痰壅发搐,口眼歪斜,手足牵动,气喘涎潮。口吐涎沫,发过略醒,潮热不退,须臾复发。治法当先泻火开痰,后用安神清热。
惊风有二:有急惊,有慢惊。急惊风为实、为热,当凉惊泻火;慢惊风为虚、为寒,当用温补,不可一概混治,以致杀人。急惊风,小儿元气素实,或因恐怖,或因风,或因饮食而发,要审明白,详察症候,而施治法。
如曾因恐怖而成惊者,其症发过即如常。若无他症,先以利痰丸顺气开痰,后用安神丸调之。
如曾因风寒而成者,其症发过略醒,须臾复发。轻者,只用导赤散吞下泻青丸,以清心肝之火,后以抱龙丸治痰,保命丹除风,缓缓调之。
如曾因伤饮食而成者,其症发过略醒,醒多啼哭,须臾复发,不思乳食。先用陈皮麦芽汤吞下五色丸,推去食积,则痰自降。后用辰砂五苓散治之。
凡治急惊风,除饮食一症外,不可遽用下药,必先问其大小便如何。若小便清,大便通利,其邪在表,只用导赤散加防风,或泻青丸去大黄加全蝎作汤服之,去表中之寒邪,其风自退,后以辰砂五苓散调之,不可犯麝香,恐引邪入里。若小便赤涩,大便闭结,此邪在里,可用五色丸下之,后用抱龙丸、保命丹调之。
凡急惊发时,牙关紧闭不醒者,急用艾炷灸两手大指头少商穴合而灸之(在甲旁),即醒,而后施治法。
凡急惊风,痰气喘急者,用定喘汤加竹沥治之。痰涎壅塞不开者,可用吐法。
凡病退后潮热不退者,此脾虚热也,四君子汤加炒干姜治之。若小便赤,大便硬,两腮红,足胫热者,此余邪未尽,不可作虚看。用凉惊丸,薄荷、灯心煎汤吞下,调之而愈。
凡病退后,睡眠不醒者,此心、脾二经之邪热未尽去也,安神丸主之。
凡小儿但有潮热,观其两颊,若赤,目上视者,必作惊风也。当先以导赤散,加灯心、薄荷以去其热。次用抱龙丸以安其神,则风自不作矣。
利痰丸
南星(牛胆浸,二钱) 枳壳(麸炒,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大黄(二钱) 牵牛(头末,二钱)
共为末,皂角煮水为丸,灯心汤下。
安神丸
黄连(去毛,二钱) 石菖蒲(二钱) 远志(去心,二钱) 归身(二钱) 麦冬(去心,二钱) 茯苓(二钱) 山栀子(二钱)
共为末,炼蜜为丸。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
加竹叶七皮,水煎服。
五色丸
黄芩(二钱) 大黄(二钱) 黄连(二钱)
共为末,分作五份,洒水为丸。一份青黛为衣,名青丸子;一份朱砂为衣,名红丸子;一份轻粉为衣,名白丸子;一份皂角烧灰存性研末为衣,名黑丸子,一份雄黄为衣,名黄丸子。
泻青丸
归身 川芎 大黄(煨) 羌活 防风 桅子仁 胆草(各等分)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竹叶汤下,此泻肝火之药也。如发热,去大黄,加全蝎、僵蚕(炒),竹叶引,水煎服。
辰砂五苓散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 官桂
灯心引,水煎,调辰砂末服之。
定喘汤
陈皮(去白) 南星(制) 栀子仁 软石膏 杏仁泥 薄荷叶 赤茯苓
上剉细,水煎,入竹沥服之。
吐法
用土牛膝根,取自然汁灌入口中,其涎自吐。
灸法
先以两手大指相合,于甲侧缝处,烧三壮;又以两手中指相合,于甲侧缝处中心烧一二壮。即醒者可治,不知痛者不治。
祖传治惊风:先以雄黄解毒丸利去痰热,后用凉惊丸退火,再用保命丹、安神丸调之而安。
发急惊风之时,手撮,目闭,口张,囟陷,鱼口,气促急,吐沫,喷药,昏睡不语不啼,口噤绝,不饮食,遗尿失屎,面赤如朱,此皆不治之症。
凡慢惊风,小儿胎禀素弱,又多疾病,或大吐大泻,或久疟痢,误服吐下之药,皆致精神虚耗,渐成搐搦,十无一全。如元神虚弱,又逢恐怖而成慢惊者,其症发过即如常。但多啼哭,睡中不宁,不可妄用利痰之药。先以青州白丸子,加青礞石以去其痰;次服安神丸,以四君子汤送下。如因吐泻大病之后,手足逆冷,昏睡,目睛微露,而无搐掣者,此欲成慢惊症也。急温补之,四君子汤加熟附子一片,愈后以集圣丸调之。
凡吐泻、大病之后,已成慢惊风者,其症口目牵引,手足搐掣,以醒脾散驱风醒脾,风退,以参苓白术散为丸服之。
凡慢惊风痰气壅塞者,不可妄用通利之药,只以青州白丸子加青礞石治之。
凡慢惊风不醒不退者,灸百会、三里,男左女右乳下。
凡慢惊风已退,或有余热,不喜饮食,先服四君子汤一二剂,后以集圣丸调之。
青州白丸子
半夏(炮) 川乌(去皮、尖。各五钱) 南星(二钱) 白附子(五分)
共为末,以绢袋盛之,用水摆尽为度,放瓷器内,日晒夜露,一日一换其水,换水必搅数转,候如玉片,再研细;又用青礞石(一钱)另研细,以焰硝(五分),同石末入铜锅内,煅通红,硝尽为度,令冷,入上药和匀,以糯米粉打糊为丸,以薄荷汤入蜜调送下,其痰自坠。
调元汤
人参(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白芍(五分) 黄芪(一钱)
水煎服。《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此之谓也。
醒脾散
人参 全蝎 白附子 天麻 甘草(炙) 白茯苓 木香 白术 石菖蒲 莲肉
水一盅,姜、枣引,煎服。有热者去木香。
凡治惊风,不可妄用辛香之剂及寒凉之药,盖辛香能窜元气,寒凉反伤脾胃也。
凡小儿夜啼哭,目时上视,日间略定者,此内钓也。盖因受寒气,腹中作痛,以至痛极目定。以灯心烧灰,调滚水化下理中丸,痛止病退。
凡小儿日夜啼哭,目睹物不转,身后仰者,此外钓也。盖食积作痛,其身强直,而目亦定,以灶心土泡滚水,送下丁香脾积丸,病退痛止。
凡小儿忽然气急涎响,口眼如常,手足不搐,身无热者,此乍感风寒,肺经受邪也。用芎蝎散一服即退。
如小儿腹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咳嗽作渴,声嗄,涎痰壅塞,大小便闭,此马脾风也。若不急救,或不识症,死在旦夕。宜先用牛黄夺命散下之,后用白虎汤平之。
如小儿两手轮指,目略直视,此白虎症也。但身不热,手足不掣,宜向本年白虎方取土泡汤,吞苏合香丸。
如小儿口吐黄白沫,面色变易,喘急腹痛,反侧掣搐,其状似惊,但眼不上窜,此由精神虚弱,外感客气,卒暴触忤,名客忤症。先视其口中上腭左右,有小肿泡,急摘破之,更以苏合香丸姜汤化下,外以降香、皂角二味烧熏,次用淡豆豉三合,水浸湿,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摩儿囟上及两足心各五六遍,次摩脐心良久,拍开有毛,即掷之。
如小儿久咳,腹胀作喘,胸高气逆,目睛上视,手足牵引,此名龟胸,热症也。但身无热,以葶苈丸治之(方见咳嗽门)。
以上之症,俱与惊相似,不可一例施治。误者,恐伤其命。
芎蝎散
川芎 毕茇(各一钱) 蝎梢(二分) 细辛(一分) 半夏(酒浸一宿,汤泡七次,焙干,一分)
共为末,热汤调服,或薄荷汤化下亦可。
牛黄夺命散
白牵牛 黑丑牛(各半生半熟,取头,五分) 大黄 枳壳(各一钱)
共为末,冷浆水调下。涎多者,加蜜少许。
如小儿痘疹惊搐者,只用导赤散调辰砂末一服,不可妄用凉惊丸、抱龙丸、保命丹等药。
【西江月】
小儿惊风症候,须分急慢根由,急因实热泄中求,慢是虚寒温补。急为风寒食积,慢是久病绸缪,如斯辨认不差谬,才见神功妙手。
急惊卒然大热,因而热则生风。痰涎哽塞角张弓,口眼歪斜沉重。先使嚏惊妙散,后用导赤疏通。合灸少商与中冲,泻青凉惊选用。
若遇风寒外感,先须发汗为宜,泻青丸子作汤医,加上蝎蚕二味。果是内伤饮食,又当解利相随,三黄五色任施为,积去热除惊止。
慢惊先因久病,精神渐减脾虚,恹恹沉困气长吁,口眼张开不乳,搐搦时时举发,四肢逆冷何如?理中附子急驱除,不瘥艾灸左乳(即期门穴也,小儿乳下一指)。
要认惊风死症,面如红粉涂搽,口张涎出紧关牙,目直气粗声哑,喉内响似拽锯,毛端汗如珠下,目瞪眼小不须夸,大叫闷乱尤怕。
搐掣乍作乍止,痰气无了无休,昏昏鼾睡唤难醒,乳食不知吞吐,屎尿遗时少觉,四肢僵直难收,啼声不出汗如油,纵有灵丹难救。
小儿惊风咳嗽,人人当作风哮,大黄白黑二牵牛,人参分两匀用。四味俱研为末,蜜水调和稀稠,灌将一字下咽喉,免得胡针乱灸。
两指开合似发搐,十指伸缩搦之形。
掣则连身常跳起,颤而四体动摇铃。
身仰向后为反症,手如挽弓引状成。
怒目觑高是撺样,睛露不活是斯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