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刘涓子鬼遗方

卷三

●治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五十)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一两,别方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绞调,分温三服,快利为度。

●治发痈疽兼结实,大小便不通,寒热,已服五痢汤,吐出不得下,大渴烦闷,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四升,去尖) 瓜蒌(四两)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黄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芍药(一两) 大黄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去叶,取九升,纳诸药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痢便止,不必尽汤,汤尽不利,便合取利。

●治发背、发乳,四体有痈疽,虚热大渴,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十两) 竹叶(四升) 黄芩 黄芪 甘草(炙) 茯苓 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三两) 升麻 前胡 知母 芍药(各二两) 瓜蒌(四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叶取一斗,去叶,纳诸药,煮取三升六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痈,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服此,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四升) 麦门冬(去心) 黄芪 芍药 干地黄 生姜(以上各三两) 前胡 黄芩 升麻 远志(去心) 瓜蒌(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当归(一两)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及小麦一斗,去滓,纳诸药,再煮,取三升,分温三分。(上语煮竹叶,小麦恐是麦门冬也,是小麦也。)

●治痈疽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黄芪 芍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藭 黄芩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复诸药,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顿服为佳。

●治痈疽内虚热,渴甚,黄芪汤方

生地黄(八两) 竹叶(切成,三升)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前胡 大黄(各三两) 瓜蒌(四两) 通草 芍药 升麻 茯苓 甘草 知母(各二钱) 人参 当归(各一钱)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及小麦,取一斗二升,去滓,复煮诸药,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三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治背,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八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通草 茯苓 黄芪 黄芩(各三两) 淡竹叶(切,二升) 大枣(二十枚) 当归 芎藭(各一两)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叶,取一斗,去滓,纳诸药,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生姜(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 茯苓(各二两) 白术(一两) 远志(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

●治痈疽,五味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当归 干地黄 人参(各二两)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升麻(一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惙少气欲死,服此远志汤方

远志(去心)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芎藭(各一两) 黄芪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茯苓(二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件十三味,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下复往,服此白石脂汤方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 桔梗 女萎 黄连(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两) 白头翁(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尽服。当下未,即来日止。

●治发痈疽,取利,热小便退,不用食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干地黄 人参 黄芩 前胡 升麻(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生姜 黄芪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当归(一两) 甘草(炙)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一升) 小麦(三升) 干地黄(四两)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石膏 通草 升麻 黄芩 前胡(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三两,去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二合。强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利后热,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人参 黄芩 前胡 芍药 甘草(炙) 干地黄 当归 桂心 黄芪(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龙骨(三两,碎) 牡蛎(一两,末) 赤蛸螩(三十枚,炒)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痈及乳,兼味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三升) 黄芪 黄芩 五味子 人参 前胡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二两,去心) 升麻(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服。

●治发背已溃,而下不住,白石脂汤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二两) 桔梗(二两) 女萎 白头翁(各四两) 黄连(二两)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惙少气力,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三两) 干地黄 人参 茯苓(各二两) 当归 芍药 芎藭 桂心 远志(去心。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内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茯苓 芎藭 通草 黄芩 当归(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竹叶(切,三升)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叶,取半,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发背,黄芪汤方

黄芪 黄芩 远志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 干地黄 人参 芎藭 甘草(炙) 芍药 当归(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鸡肶胵(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实汤方(甘林所秘不得)

枳实(炙) 射干 升麻 干地黄 黄芩 前胡(各三两) 犀角(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麝香(半两)

一方用甘草(二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分温汁三服,须瘥也。

●治肠痈,大黄汤

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五合,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黄芩 甘草(炙,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得快下数行便止,不下更服。

●治妇人妒乳,辛夷汤方

辛夷(一升,去毛) 大枣(三十枚) 桂长一尺 防风(二分) 白术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泽兰(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各三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一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干地黄(三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痈肿患热盛,黄芪汤方

黄芪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芩(六分) 栀子(十四枚) 芍药(三两) 瓜蒌(二两) 干地黄(二两) 升麻(一两)

上八味,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发痈疽,肿溃去脓多,里有虚热,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 桂心 人参(各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远志(二两,心) 当归(二两) 五味子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治痈去脓多,虚满上气,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半夏(二两,汤洗)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三两,炙) 小麦(四升) 生姜(五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二两,炙) 人参 桂心(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又煮诸药取二升,分温三服。

●治痈疽肿,烦热,增损竹叶汤方

竹叶(一握,切) 当归 茯苓 人参 前胡 黄芩 桂心 芍药(各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二十枚) 小麦(一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一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黄芪二两;胸中恶,加生姜六两;下者,减芍药、黄芩各六分;如体强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痈疽后,补塞去客热,黄芪汤方

黄芪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药 升麻 人参(以上各二两) 知母 茯苓(各一两) 桂心(六分) 麦门冬(二两,去心) 大枣(十四枚) 干地黄(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