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论曰:凡服五石散及钟乳诸石丹药等,既瘥节度,触动多端,发状虽殊,将摄相似。比来人遇其证,专执而疗之,或取定古法,则与本性有违,或取决庸医,则昧于时候,皆为自忤。遂推石过,深省其理,未曰合宜。每寻古医,互相晦见,直言沐浴,实未探微,寒温适情,盖须自度,随时之义,易所通焉。故陶正白云:昔有人服寒食散,简古法以冷水淋身满二百罐,登时彊毙。又有取汗,乃于狭室中四角安火,须臾则殒。据兹将息,岂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今列篇章,幸择长而录用耳。寒食药得节度者,一月辄解,或二十日解,堪温不堪寒,即已解之候也。其节度者,或头痛欲裂,为服药食温作癖,宜急下之。
又若手脚卒患顽癖者,为犯热经久故也。急与冷水洗,饮热清酒,进冷食即止。一法饮冷清酒亦止。
又若体上生疮,结气肿痛不得动者,为自劳太过也。宜服香豉饮法。
香豉(三升) 葱白(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服之。不止,乃至三四剂自止。
又若腰痛欲折,两目欲脱者,为热上肝膈,腰肾冷极故也。宜服黄连饮法。(腰痛欲折,两目欲脱,《千金翼》作二条。)
黄连 甘草(炙,各一两) 葳蕤(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朴硝一两,顿服,得微利止。
又若眩冒欲倒者,为衣厚犯热故也。宜冷水淋头并洗之,须臾即愈。(《千金翼》云宜洗头。)
又若脚疼欲折者,为久坐温处故也。宜常须单床行役,并以冷水洗浴,即止。
又若腹胀欲裂者,为久坐下热,衣温失食故也。宜数冷食、冷洗,当风取冷,须臾即瘥。
又心痛如刺者,为应食不食,应洗不洗,寒热相击,气结不通,填于心中故也。宜数饮热酒,任性多少,酒气行,经络通达,淋以冷水,又冷淹手巾搭著苦处,温复易之,须臾解也。解后仍速与冷食,食多益善。于诸痛之中,心痛最急,宜速救之。法在下卷心痛法中。
又若发急,遍身热如汤火,或气结不识人,时倒,口噤不开,不自觉知者,救之要,以热饮随其性。酒之,卒不得下者,当打去齿灌之,咽中塞盛,酒入必还出,但灌勿止,半日许,以酒下气彻乃苏。酒卒不下者,难可救矣。
又若下痢如寒中者,为行止食饮犯热所致,宜速脱衣,冷食、冷饮、冷水洗,即瘥。
又若百节酸疼者,为卧处太厚,又盖覆被衣,温不脱故也。但单床薄被单衣,或以冷水洗,勿著新衣,著故垢衣,虽冬寒常须散发受风,仍以冷石熨其衣,勿系带。若犯此酸闷者,急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冷,兼食冷饭。
又若兢颤恶寒,或发热如温疟者,为失食忍肌,失洗不行,又食臭秽故也。宜急饱冷食,冷水洗数行,即愈。
又若恶食臭如死物气者,为食温作癖故也。宜急以三黄汤下之,若不下,终不瘥。法在下卷解压法中。
又若咽中痛,鼻中塞,清涕出者,为衣温近火故也。但速脱衣,取冷当风,以冷石熨咽鼻,当自瘥。不假洗也。
又若胸胁满,气上呕逆者,为饥而不食,药气上冲故也。速与冷水洗,食冷饭止。
又若食便吐出,不得安住者,由癖故也。宜急以甘草饮下之,不下当危人命尔。甘草饮法。
甘草(二两,炙) 大黄(三两,别渍) 黄芩(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三两沸,去滓,分服,以利为度。
又若大便难,腹中坚如盘蛇者,为犯温积久,腹中有干粪不去故也。宜销酥蜜膏服一二升,津润腹内即下。若不可,服大黄、朴硝等下之。
又若患淋者,为久坐温处,或乘鞍马,坐处大热,热入膀胱故也。但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不过一日即瘥止。(《千金翼》云:若不止,可下之,不下杀人。)
又若寒慄头掉,不自支持者,为食少,药气溢于肌肤,五脏失守,百脉摇动,与正气相竞故也。宜强饮热酒,以和其脉,强食冷食以定其脏,强行以调其关节,强洗以宣其拥滞,即瘥。
又若小便稠数者,为热食及啖诸热饼肉之属故也。宜冷水洗腹,兼服栀子汤法。
栀子仁(二两) 甘草(炙) 芒硝(汤成下) 黄芩(各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取利即瘥。
又若失气不可禁止者,为犯温不时洗故也。但冷水洗之,即瘥。
又若遗粪不自觉者,为热气入胃,大肠不禁故也。当冷洗,即瘥。
又若目痛如刺者,为热气冲肝上眼故也。但数冷食,清朝温小便洗之,不过三日即瘥止。
又若耳鸣如风声,又有汁出者,为自劳过度,阳事不节,气上耳故也。宜数饮食补之,节禁阳事即瘥。
又若口中伤烂,舌强而燥,不得食味者,为食少,谷气不足,药气积在胃管故也。宜急作豉汤服之,豉汤法。
香豉(二升) 葳蕤 甘草(炙,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小蘖(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能顿服益佳。再合为度。
又若关节强直,不可屈伸,为久停息,不自劳泄,药气不散,渐侵筋血故也。出力使温,冷洗即瘥止。
又若得伤寒温疟者,为犯热故也,宜以常疗药救之无咎,但勿服热药耳。其伤寒疟药等皆除热破癖,不与寒食相妨,故通服也。凡服寒食,虽已热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终不中冷,其法在下卷解压法中。
又若饮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热,不洗便热,洗之复寒,甚者数十日,轻者数日,昼夜不得寝寐,愁悲恚怒,自惊跳悸,恍惚忘误者,为犯温积久,寝处失节,食热作癖,内热与药并行,寒热交争,虽以法救之,终不可解也。昔皇甫氏曾饵此散,每发即欲自刑,尊亲制之,乃免斯祸,强令饮食,其热渐除。纵家有寒热药,发急皆忘,虽素聪明,发皆顽冥,告令难喻,为兹毙者,不可胜数。遂简家兄士元救急之法,合三黄汤服之,大下便瘥止,而录之,法在下卷解压法中。
又若脱衣便寒,著衣便热,为脱著之间失适故也。小寒自可著,小温便可脱,即止。洗之则爽然瘥,慎勿忍之,使病成也。(《小品》云:洗则了然瘥矣。应洗勿忍之,忍则病成也。)
又若齿龂肿,唇烂,牙齿摇痛,颊车噤,为坐犯热故也。宜时救之,可当风张口,使冷气入咽,漱寒水即瘥。
又若脉洪实,或断绝不足似死脉,或细数弦駃,其所犯非一,此脉无医不识也。热多则弦駃,有癖则洪实,急痛则断绝。凡寒食药热,率常如此,自无所苦,非死。惟勤节度为妙。
又若大便稠数,为坐久失节度,将死之候也。如此难疗矣。可与前大黄黄芩栀子芒硝汤下之,傥十有一生耳。可为必死之疗,不可不利致死,令人恨也。
又若人已困而脉不绝,为药气盛行于百脉,人之真气已尽,药气尚自行,故不绝,非生气也。死后体因温如生人肌,腹中雷鸣,颜色不变,一两宿乃作死人也。
又若周体患肿,不能回转者,为久坐不行,又不饮酒,药气滞在皮肤之内,血脉不通故也。宜饮酒,冷水洗,自劳即瘥。若不能行者,遣人扶持强行,使肢节调畅乃止。亦不得令过度,使反发热。或反热者,还当洗之。
又若食患冷不可下者,为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当作白酒糜多著苏,热食一两顿。若小闷者,还令冷饮食,即瘥止。
又若下部臭烂者,为坐荐席厚热故也。当坐冷水中,即瘥。
又若夜眠不得睡者,为食少热在内故也。服栀子汤方。
栀子仁(十四枚) 大黄(三两) 黄芩(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微利。又当数进餐食,自得眠睡。
又若呕逆,咽喉中伤,清血出者,为卧温及食热故也。但饮冷水,冷石熨咽喉即瘥。
又若药发,辄安卧不与人语者,为热盛食少,失其性故也。但与热酒、冷洗、冷食,自劳便瘥。(《千金翼》云:药发辄尸卧不识人,由热气盛食少不充,邪忤正性故也。)
又若四肢面目浮肿者,为饮食温久,不自劳力,药与正气相隔故也。但饮热酒,冷食,自劳,洗浴即瘥。(《千金翼》云:药气与正气相并。)
又若鼻中有气如孵鸡子臭者,为著衣温故也。或阴囊臭烂,为坐热故也。入冷水中,即瘥。宜脱衣洗浴,即自瘥。
又若卒目暗无所见者,为饮食居处太温故也。但脱衣冷洗,冷食,须臾瘥止。
又若身肉痛,痛无常处,如游风者,为犯热所作,非风冷也。宜冷洗,以冷石熨之,自瘥。
又若服药心闷乱者,为服温药与疾争力故也。法当大吐,如或不吐,病当至死;若吐不绝,可食冷食饮自然瘥也。若绝不识人,口复不开者,亦当斫齿,以热酒灌之。入咽吐出者,更与之,但得酒气下通,不半日即便苏矣。
又若嗜寐不觉者,为久坐热闷故也。宜冷洗、冷食即瘥。
又若肌肤坚如石,不可屈伸,为热食温卧作癖,五脏隔闭,血脉不通故也。急服前三黄汤下之,食冷食,饮热酒,自劳,即瘥。
又若臂脚偏急痛苦者,为久坐卧,温热不自移转,气入肺脾胃故也。宜勤以二布巾淹冷水搭之,觉温则易,如此不过三日即瘥。(《千金翼》云:热入腹附骨故也。)
又若患腹背热,如子、如杯、如盘许大者,以冷石随处熨之。
又若脚指间生疮者,为履袜大温故也。当以脚践冷地,以冷水洗足瘥。
又若口热痛烦闷者方。
生鸡子(五枚)
上一味,顿服之,即便愈。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