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喉痹方二十一首

《病源》: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拓两颊,手不动,搂肘使急,腰内亦然住定,放两肘头向外,肘膊腰气散尽势,大闷始起,来去七通,去喉痹。(出第三十卷中。)

《广济》疗喉痹急疼,闷妨不通方。

马兰根(切,一升) 升麻(三两) 瞿麦(二两) 射干(十两) 犀角(二两,屑) 通草(二两) 玄参(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细细含咽,一日令尽,得破脓。慎热面、炙肉、蒜。

又疗喉痹方。

马蔺子(八分) 牛蒡子(六分)

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并出第二卷中。)

《肘后》疗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入,七八日即杀人,疗之方。

巴豆(一枚,开其口)

上一味,以绵裹极坚,令有绳出外,以巴豆内鼻中,随肿左右,时时吸气,半日许即瘥。无巴豆,用杏仁以塞耳如之。(文仲、范汪同。)

又方

熬杏仁熟捣,蜜丸如弹子,含咽其汁,亦可捣杏仁末,帛裹含之。(《小品》、文仲、《备急》、范汪同。)

又方

矾石一两,水三升渍,洗手足。

又方

生地黄汁二升,蜜二升合,微火煎之,取二升,稍稍含之。

又方

射干 当归(各三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稍稍含之,吐去更含。

又方

剥葫塞耳鼻孔,日再易之,有效。

又方

菖蒲根嚼,烧秤锤令赤,内一杯酒中,沸止饮之。(文仲、《备急》同。)

又疗喉痹方。

射干一片,含咽汁。

又方

升麻断含之,喉塞亦然。

又方

桔梗(三两)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忌猪肉。

又方

取芥子捣碎,以水及蜜和滓,敷喉下,燥辄易。

又敷用神效方。

桔梗 甘草(炙,各一两)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服,即消,有脓即出。忌猪肉、海藻、菘菜。(《备急》同。)

又疗垂死者方。

捣马蔺根一握,少以水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以物拗灌之,神良。

《古今录验》鸡子汤,疗喉痹方。

半夏末(方寸匕)

上一味,开鸡子头去中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著中搅令和,鸡子著刀子镮令稳,炭上令沸,药成,置杯中,及暖稍咽之,但肿即减。忌羊肉、饧。(《肘后》、文仲同。此与仲景苦酒汤同。半夏不可作末,剖之可也。)

又疗喉痹塞,射干丸方。

射干(二两) 豉(三合) 川芎 杏仁(去尖皮,各一两) 犀角(一两,屑) 升麻(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捣下筛,蜜和,丸含之,稍稍咽津,日五六。忌海藻、菘菜。

又射干汤,疗喉痹,闭不通利而痛,不得饮食者,若闭喉并诸疾方。

当归(二两) 升麻(一两) 白芷(三两) 射干 甘草(炙) 犀角(屑) 杏仁(去尖皮,各一两)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神良。忌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九卷中。)

《近效》疗喉痹方。

大附子(一个,刮去皮,作四片)

上一味,以蜜涂,火上炙稍热,即含咽汁,甜尽又取一片准前含。如已作头即脓出,如未作头立消。神验。忌猪肉、冷水。

又方

朴硝一两,细细含咽汁,一食顷瘥。

又若肿全盛,语声不出者方。

大附子(一枚,炮裂,削去皮,切如豆)

上一味,含一块咽汁,半食间即瘥。乌头亦得。忌猪肉、冷水。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