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一节·小伤寒

(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如冒风感寒之类,皆属此病)

〔因〕四时偶感寒气,或因贪凉冒风。

〔证〕肌肤紧缩,皮毛粟起,头痛怕风,鼻塞声重,频打喷嚏,清涕时流,身不发热,故无传变,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润。

〔脉〕右浮,左弦而缓,浮则为风,弦而缓,则为受风中之凉,此即偶尔冒寒之小疾,但袭皮毛,不入经络之病,俗称小伤寒是也,四时皆有,吾绍颇多。

〔治〕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轻而扬之,宜以辛散轻扬法,疏达皮毛,葱白香豉汤主之。

鲜葱白 五枚(切碎) 淡豆豉(三钱) 鲜生姜(一钱,去皮)上药用水碗半,煎成一碗,去渣热服,覆被而卧,俄顷即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腻数日,自无传变。

〔秀按〕此例,创自元丹溪翁,继起者明王氏肯堂,今则惟俞君根初矣,宜古宜今,简要不繁,后学当奉为圭臬,案语以文言道俗,罗罗清疏,方则出自外台秘要,最切时用。

〔廉勘〕四时猝然感冒者,为小伤寒,叶氏云,当视其寒暄,或用辛温,或用辛凉,要在适中,惟照此立案开方,最为简要,吾侪可作立方程序,临床医典,不必趋异求新。

〔荣斋按〕此所谓“小伤寒”,其实就是普通感冒症,既然身不发热,似乎不能称做伤寒?不过,摆在眼前的虽是“小病”,但也可能发展到“大病”,所以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提出∶“冒风,即鼻伤风也,病患每视为微疾,多不服药,不避风寒,不慎饮食;必至咳逆痰多,胸闷胃钝,或身发热,而成肺病”,防患未然,提高警惕,是作者引起人们重视“普通感冒”的一个提示!因而把它称作“小伤寒”,又此症用程钟龄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八钱,陈皮四钱,甘草三钱;共研细末,每用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二三次)极有疗效,据叶橘泉丹方会报第十五期王聘贤实验报告说∶“鄙人用此方研细末于临卧时用姜、葱汤送下,大有殊功,且昼服不如夜服(盖被睡眠)之功效来得可靠,近来施用治愈者,指不胜屈;有一服即愈者,最多两三服必全愈。”又按∶这里所订病历(因、证、脉、治四项),在当时确是一个合理化的处方程序,不过,它说脉部分,多数引用经文以印证脉象,各篇一律,仿佛从前的注疏文本,但求合式,不考虑到应用方面;以这样注疏模式来解说脉象,是否可能反映出当前病情?是否可能推断出过去病因?我认为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只要能够理解贯串整个脉象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主导脉搏的动力;懂得了脉的原理,脉的形象,脉的主病,然后以脉理来推勘病理,以病理来印证病状,进一步再以脉象来判断病情;我们的认识,就可以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仅凭脉象来判断病情,而忽略了病理和脉理的连贯性,“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引实践论原文),下面各节脉象记录,我们都应该以明确的理智去运用它,否则是不能贯彻到实际任务中去的,特述于此,以概其余。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