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产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秋、冬二季采收带钩的嫩枝,去叶,切段,晒干。
药性
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应用
1、头痛,眩晕。本品性凉,主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眩晕等症;属肝火者,常与夏枯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配伍,属肝阳者,常与天麻、石决明、怀牛膝、杜仲、茯神等同用,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入肝,心包二经,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又能清泄肝热,故用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症,尤为相宜。如治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者,可与天麻、全蝎、僵蚕、蝉衣等同用,如钩藤饮子(《小儿药证直诀》);用治温热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多与羚羊角、白芍、菊花、生地等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用治诸痫啼叫,痉挛抽搐,可与天竺黄、蝉蜕、黄连、大黄等同用,如钩藤饮子(《普济方》)。
此外,本品具有轻清疏泄之性,能清热透邪,故又可用于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与蝉蜕、薄荷同用,可治小儿惊啼、夜啼,有凉肝止惊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入煎剂宜后下。
古籍摘要
《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