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伤寒烦渴方九首

《病源》:此由阴气少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病脉已解而反发烦者,病新瘥,又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少阴病脉微细而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自吐,五六日利后,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发汗后下之,脉平而少烦,此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又伤寒渴者,由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并出第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疗伤寒汗出恶寒身热,大渴不止,欲饮水一二斗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

知母(六两) 石膏 粳米(各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小品》同。)

又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炙) 滑石(一两,碎,绵裹) 泽泻(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令烊销,温服七合,日三服。忌酢物。(《千金翼》同。出第五卷中。)

范汪栝楼汤,主渴饮方。

栝楼根(内黄脉少者,三两)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先以青淡竹沥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银二两,减半去银。先与病人饮之讫,须臾后乃服栝楼汤。其银汁须冷服。(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疗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两) 龙胆(三两)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苦参(一两) 黄柏(二两) 瓜蒌(一两) 黄连(二两)

上八味,捣筛为末,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七丸,饮下,日三服。不知稍增。忌猪肉、冷水。(《集验》同。出第九卷中。)

深师黄芩人参汤,疗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安方。

黄芩 人参 甘草 桂心 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五枚,擘破)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忌菘菜、海藻、生葱等物。

又疗伤寒,除热止渴,欲饮水,栝楼根汤方。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大黄(二两) 栝楼根(三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饮一升,须臾当下,不下,复饮一升,得下止,勿复饮。汤药力势歇,乃可食糜耳。一方用生姜二两。忌海藻、菘菜、生葱、油腻等物。

又疗伤寒下后,除热止渴,五味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人参 甘草(炙) 石膏(碎,各一两)

上五味,捣筛,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尽服。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录验》黄龙汤,疗伤寒十余日不解,往来寒热,状如温疟渴,胸满,心腹痛方。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 人参(三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呕而渴,去半夏加栝楼根四两,服如前。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等物。(出第三卷中。此本张仲景《伤寒论》方。)

又高堂丸,疗伤寒苦渴,烦满欲死,令极饮水法方。

大黄(二分) 硝石(三分,熬) 釜底墨(一分) 灶突中墨(一分) 黄芩(一分) 梁上尘(一分) 灶中黄土(一分) 麻黄(二分,去节,胡洽用芒硝无黄土)

上八味,筛末,蜜和如弹丸大,取一丸著一盏水中,尽用服之,即自极饮水,汗出得热除矣。一名黑奴丸,一名驻车丸。并疗温疟神良。(并出第二卷中。此方第一卷用小麦黑奴,名黑奴丸。)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