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学传灯

自叙

医者,意也。以我之意,揣病之情,始终洞悉,然后可以为医。但天下之意有有本之意,有无本之意。无本者师心自用,未尝有所闻见,妄而不可为训也。有本者得之师资,鉴之往昔,论一症,订一方,皆有上下千古之识,不敢以己意为臆逆也。然而几此亦甚难矣。晋朝以前,司是术者,类皆缙绅先生,苦心济世,精言微论,卓有可观。后世用为糊口之术,文人学士,概不与焉。脉理方论,已自不工,而又当兵火之后,医经残缺,凑合成书。其中虽有可采之说,精奥难解,不可从者十之六七。若非临症参考,将何去而何从乎?予不敏,忝生名阀,当以书香为急,不幸稚年失怙,叠罹水患,不能沉心于举业,一生虚度,何以告无罪于祖宗?然而择术于医,固为温饱之计,而删述纂修之功,固当亦有责焉。于是访投明师,讲习数年,其所获者,医学之规矩已耳,法律已耳。临症不无少隔,因思孟子有云: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是知学道之功,始而求其中规,继而求其能贯也。然中规之学在乎师,而能贯之功则在乎我。不博无以为约,不约无以为贯。遍览群书,上而神农、轩岐、张、朱、李、刘,下而《医统》、《准绳》。薛氏之十六种,以及《指掌》、《医鉴》,无不细加详阅。究之相同者多,互异者少。宜遵者不过约略数言,纂集成编,尽可塞责,其中隐而未发之义,因此悟彼之妙,犹未之知也。先辈云:熟读王叔和,不如见症多。三十年来,阅历既烦。有一症,必有一症之理。以理思症,以症合理,方敢下手调治。又于今医之中,一长可取者,虚心访问,一一笔诸笥中,悠而游焉,渐积而久焉。古今之妙义,始得融会于吾心,不揣庸陋,妄蹈作述之咎,更订十数余次,苦志成书。将古今奥妙深入而浅出,言近而指远,高才视之,鲜不以为迂。然而病机之源流,治法之初终,俱莫遁乎是矣。非敢曰医囊无底,可于是集而大备也。但理路既明,由此扩而充之,其入于精微之地,岂有他哉?予之气禀甚怯,天鉴下民,加我数年,再将《伤寒》、《女科》、《素》、《难》、《本草》终其注释之事。则天祖之生我不虚耳。斯道之行废,又何足论乎?

时康熙庚辰菊月尚友斋陈歧德求氏自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