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白石英,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明。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恶马目毒公。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谨按: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乃大径三寸,长五六寸者。今通以泽州所出为胜。采之妙。
又经云:紫石英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太山山谷,采无时。长石为之使。得茯苓、人参、芍药,共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共疗霍乱。畏扁青、附子,不欲鮀甲、黄连、麦句姜。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无根;又有青绵石,色亦重黑不明澈;又有林邑石,腹里心有一物如眼;吴兴石,四面才有紫色,无光泽;会稽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先时并杂用,今散家采择惟太山最,余处可作丸酒耳,仙经不正用,而为俗法所重也。采时依此。
又炼服石英法。周司户处温传授,云于段侍郎处得,甚妙。
白石英五大两,微捣碎,以酽酢五大升,于不津瓷器中,盖头,埋屋北阴处,经七十日出。泻除酢,捣碎,研以水飞如出粉法,澄清泻之,更研飞之,可经二七日,以酽酢三小升,还置不津瓷器中,盖头,又埋,可经二十日出。以水洗去酢味尽,研之极细,即以好驴乳三大升,安不津器中,重汤煮,令乳竭止,依方用和后丸。
又丸法。
生干地黄 茯苓(华州者) 人参(潞州者) 蜀天门冬(去心) 枸杞(白皮,取时月州土者。各三两)
上五味,捣筛为散,入前石粉,令相得匀调,炼蜜和,丸如梧子,初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一服,以后地黄酒服之。
又酒法。
生地黄(切,五小升) 乌豆(二小升)
上二味,以无灰清酒渍经五宿,取服。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