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十三法)
《千金翼》疗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服附子汤方。
大附子(二枚,炮) 茯苓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忌猪肉、桃李、雀肉、酢。
又疗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可与桔梗汤方。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
又桔梗汤方
大桔梗(一两) 甘草(炙,三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两服,吐脓血瘥。忌猪肉、海藻、菘菜。
又疗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而便脓血,桃华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绵裹,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切)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取七合,内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千金》、崔氏、范汪同。)
又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方。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鸡子中黄(二枚)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炙,一云三片)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煮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忌猪肉、冷水。(并出第十一卷中。)
又疗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下卒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半夏(洗,半斤) 生姜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但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六两;若心下卒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心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忌羊肉、饧、海藻、菘菜。(崔氏、深师同。)
又疗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此为未解,栀子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再服。若一服得吐,余更勿服之。若呕者,用后栀子加生姜汤。(《伤寒论》、《备急》同。《伤寒》兼疗不得眠。)
又栀子生姜汤方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生姜(五两,切)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再服。若一服安,即勿服。(《伤寒论》同。并疗虚烦不得眠耳。)
又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宜陷胸汤主之方。
大黄(六两,切) 甘遂(末,一钱)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乃内甘遂,小温分再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诸衄血家,不可与白虎汤,虚者亦不可与,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温之。
又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其背微恶寒者,白虎汤主之。
又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汤主之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升,碎,绵裹) 甘草(三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内药,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千金》、《伤寒论》、《备急》、文仲、崔氏、范汪、《经心录》同。诸家兼疗天行之病。)
又白虎加人参汤方
石膏 粳米(各一升)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内药,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秋后、立春前,不可行白虎汤;正二三月时尚冷,亦不可与服,与之则呕利而腹痛。忌海藻、菘菜。
又疗伤寒八九日,下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黄芩 生姜 龙骨 人参 牡蛎(熬) 铅丹 桂心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汤洗) 大枣(六枚,擘) 大黄(二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博棋子,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忌羊肉、饧、生葱、酢物。
又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服茵陈汤方。
茵陈(六两) 大肥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当利,如皂荚沫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并出第九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