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为六淫之一,《内经》于此条,并未大畅其说。至西昌喻氏著《秋燥论》一篇,谓世俗相沿,误以湿病为燥病,解者亦竞以燥病为湿病,而于《内经》所谓“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数语,全然误会,可谓独具只眼,大声喝破矣。惟篇中谓秋不遽燥,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此则燥字之义,乃作大凉解,而燥中全无热气矣。独不思“秋阳以暴之”一语,朱子注中,谓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可见秋阳甚于夏日,燥非全主乎凉。乃篇中又申其说,以为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则秋不分不燥之意,隐然言下矣。信斯言也,则必秋分以后,方得谓之秋燥。是燥病亦只主得半季,而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全不关秋燥矣。由斯以推,则冬至以后方是伤寒,春分以后方是春温,夏至以后方是三气;而于冬至以前、春分以前、夏至以前、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内,所感者为何气,所得者谓之何病乎?愚谓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若专主一边,遗漏一边,恐非确论。窃附管见,或亦愚者千虑之一云。
【肺燥】
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汤主之。
清金保肺汤(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三钱) 北沙参(三钱) 石斛(二钱) 玉竹(三钱) 贝母(二钱) 茜根(二钱) 杏仁(三钱) 蒌皮(三钱) 茯苓(二钱) 蛤粉(三钱) 梨(三片) 藕(五片)
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不下,润肺降气汤主之。
润肺降气汤(自制)
沙参(四钱) 蒌仁(四钱) 桑皮(二钱) 苏子(二钱) 杏仁(三钱) 旋覆花(一钱,绢包) 橘红(一钱) 郁金(二钱) 合欢花(二钱) 鲜姜皮(五分)
【心燥】
心受燥热,渴而烦冤,养心润燥汤主之。
养心润燥汤(自制)
松子仁(二钱) 柏子仁(二钱) 天冬(二钱) 丹参(二钱) 当归(二钱) 犀角(五分)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茯神(二钱) 甘草(四分)
藕汁半杯,冲服。
心受燥凉,心烦而膈上喘满,清燥解郁汤主之。
清燥解郁汤(自制)
人参(一钱) 丹参(三钱) 茯神(二钱) 半夏(一钱) 柏仁(二钱) 当归(二钱) 郁金(二钱) 广皮(一钱)
沉香四分,人乳磨冲。
【肝燥】
肝受燥热,则血分枯槁,筋缩爪干,涵木养荣汤主之。
涵木养荣汤(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木瓜(一钱) 秦艽(一钱) 人参(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五味子(五分) 红枣(十枚) 桑枝(一尺)
肝受燥凉,血涩不行,筋短胁痛,当归润燥汤主之。
当归润燥汤(自制)
归身(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红花(五分) 木瓜(一钱) 秦艽(一钱) 丹参(二钱) 牛膝(二钱) 川断(二钱) 独活(一钱) 橘饼(四钱) 红枣(十枚)
【脾燥】
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时,赤地千里,禾稼不生也,泽下汤主之。
泽下汤(自制)
人参(一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生地(六钱) 白苏子(三钱) 大麻仁(三钱) 石斛(三钱) 山药(三钱) 料豆(三钱) 红枣(十枚)
【肾燥】
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汤主之。
女贞汤(自制)
女贞子(四钱) 生地(六钱) 龟版(六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石斛(二钱) 花粉(二钱) 萆薢(二钱) 牛膝(二钱) 车前子(二钱) 大淡菜(三枚)
肾受燥凉,腰痛足弱,溲便短涩,苁蓉汤主之。
苁蓉汤(自制)
肉苁蓉(三钱,漂淡) 枸杞(三钱) 菟丝子(四钱) 当归(二钱) 杜仲(三钱)料豆(三钱) 茯苓(二钱) 牛膝(二钱) 甘草(四分) 红枣(十枚) 姜(两片)
【胃燥】
胃受燥热,津液干枯,渴饮杀谷,玉石清胃汤主之。
玉石清胃汤(自制)
玉竹(三钱) 石膏(四钱) 花粉(二钱) 石斛(三钱)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麦冬(二钱) 蛤粉(四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
【小肠燥】
小肠受燥热,水谷之精不能灌输,溲溺涩痛,滋阴润燥汤主之。
滋阴润燥汤(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琥珀(一钱) 丹参(二钱) 元参(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 阿胶(一钱五分,蛤粉炒) 丹皮(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灯芯(三尺)
【大肠燥】
大肠受燥热,则脏阴枯槁,肠胃不通,大便秘结,清燥润肠汤主之。
清燥润肠汤(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麻仁(三钱) 蒌仁(四钱) 郁李仁(二钱) 石斛(三钱) 枳壳(一钱,蜜水炒) 青皮(一钱五分,蜜水炒) 金橘饼(一枚)
【附:秋燥门诸方】
滋燥养荣汤 治皮肤皴揭,筋燥爪干。
当归(二钱) 生地(一钱五分) 熟地(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大补地黄丸 治精血枯涸燥热。
黄柏(四两) 熟地(四两) 当归(三两) 山药(三两) 知母(四两) 枸杞(三两) 萸肉(二两) 白芍(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一两五钱) 元参(一两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润肠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结不通,全不思食。
麻仁(五钱) 桃仁(五钱) 羌活(五钱) 归尾(五钱) 大黄(五钱) 皂角仁(五钱) 秦艽(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导滞通幽汤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不得下。
当归(一钱) 升麻(一钱) 桃仁(一钱) 生地(五分) 熟地(五分) 红花(三分) 甘草(三分)
水煎,调槟榔末五分服。
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鼻干燥。
黄芩(二钱) 黄连(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煎服。
元戎四物汤 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熟地 川芎 白芍 大黄 桃仁(各等分)
水煎服。
大补丸 降阴火,补肾水,治阴虚燥热。
黄柏(四两) 知母(四两) 地黄(六两) 龟版(六两)
共研末,加猪脊髓和炼蜜丸,每服七十丸。
清燥救肺汤 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二钱) 石膏(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麻仁(一钱) 阿胶(八分) 麦冬(一钱二分) 杏仁(七分) 枇杷叶(一片)
水煎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羚羊角。
琼玉膏 治肺燥,咽干而咳。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瓷罐,隔汤煮一炷香,白汤化服。又方加琥珀、沉香各五钱。
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一升。
活血润燥生津汤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熟地(四钱)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瓜蒌(三钱) 桃仁(八分) 红花(五分)
水煎服。
黄芪汤 治心中烦,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黄芪(三两) 熟地(三两) 白芍(三两) 天冬(三两) 麦冬(三两) 茯苓(一两) 人参(三钱) 五味子(三钱) 甘草(三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