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乳石发背自有正方在第三十八卷中具述)
《千金》论曰:凡发背皆由服饵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诸石而自发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不救。其临困时,方圆径三四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脓皆反出,寻即失音不言。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痛痒有异,即取净土冷水和泥捻作饼子,径一寸半,厚二分,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贴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即瘥。若榆荚大,灸二七炷即瘥;至钱许大,日夜灸不住乃瘥,并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常以冷水射之,渍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又论曰:凡服石人皆须大劳役,四体无得自安,如其不尔,多有发动,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称适己情,必须违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
又发背方。
凡肿起于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面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者,名发背也。即禁房,慎蒜、面。不速灸治,即入内杀人,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疗之,皆死。
又方
取乱发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
以三年酢滓,微火煎令调,和牛脂封上,日一易。
又方
取狗牙灰,酢和敷之。
又方
取猪羊脂封之,亦疗发乳。
又方
以蛇头灰,水和敷之。
又方
饮铁浆三升,下痢为佳。
又方
以鹿角灰,酢和涂之。(《古今录验》同。)
又方
烧古蜯,末之如粉,鸡子白和敷上,日三,即瘥止。
又发背及痈疽溃漏,并未溃毒肿方。
瓜蒌 榆皮 胡燕窠 鼢鼠土 女人月水布洗取汁
上五味,并须等份,以月水汁和如泥,封肿上,干即易之。溃者四面封,已觉即封,从一日至五日,令瘥。(《翼》同。)
又疗痈疽溃漏发背,及小小瘰疬,李根散方。
李根 半夏(洗) 瓜蒌(各一升) 甘草(二两,炙) 葛根(三两) 桂心(四两) 当归(二两) 通草(一两) 川芎(一两半) 白蔹(一两) 桔梗(二两) 厚朴(炙) 黄芩(各一两) 芍药(四两) 附子(一两,炮)
上十五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有患发背骨出,身有三十余痈疖,服此瘥。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范汪同。)
又治诸虚不足,发背痈疽经年,瘥后复发,或由大风聚结毒气在内闭塞,夏月已来,出攻于背,久不疗,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大内塞排脓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分) 当归(四分) 附子(二分,炮) 肉苁蓉(八分) 石斛(五分) 菟丝子(三分,酒渍) 巴戟天(八分) 瞿麦(三分,一云地麦、地肤,地肤子也) 远志(八分,去心)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炙) 麦门冬(八分,去心) 石韦(四分) 川芎(四分) 芍药(五分) 干地黄(八分) 桂心(八分)
上二十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两匕。长服终身不发痈疖。忌同前。
又内补散,疗痈疮发背方。
蜀升麻 黄芩 人参(各二分) 干姜 白蔹 桂心 甘草(炙) 附子(炮) 防风(各一两) 川芎(一两) 赤小豆
上十一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一云蜀椒,非。)
又内补散,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
当归 桂心 人参(各二两) 川芎 厚朴(炙) 桔梗 甘草(炙) 防风 白芷(各一两)
上九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疮未合,服勿停。忌海藻、菘菜、生葱。(范汪同。)
又瞿麦散,主排脓止痛利小便方。
瞿麦(二两) 芍药(二两) 桂心(半两) 赤小豆(半合) 川芎(半两) 白蔹(半两) 黄芪(一两) 当归(二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
上九味,为散。先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葱。(《翼》、深师同。)
又薏苡仁散,主令痈自溃,长肌肉方。
薏苡仁 桂心 干姜 白蔹 当归 肉苁蓉(各一两)
上六味,为散。先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翼》同。)
又黄芪竹叶汤,主胸背游热痈疽方。
生地黄(八两) 黄芪 甘草(炙) 芍药 黄芩(各三两) 人参 石膏(碎) 川芎 当归(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擘) 半夏(四两,洗) 淡竹叶(切,一升) 麦门冬(去心,三两)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九升,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饧。(《古今录验》同。)
又排脓内塞散,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方。
防风 茯苓 白芷 桔梗 远志(去心) 甘草(炙) 人参 川芎 当归 黄芪(各一两) 桂心(二分) 附子(炮,二枚) 厚朴(二两) 赤小豆(五合,熬)
上十四味,捣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同前。
又麝香膏,主诸恶疮及痈疽发背,去恶肉方。
麝香(研) 雄黄(研) 珍珠(研,各一两) 矾石(一两,熬)
上四味,细筛,以猪膏搅令如泥,涂恶肉尽止,更敷生肉膏佳。
又疗痈疽败坏,生肉膏方。
生地黄(一斤) 辛夷 独活 当归 黄芪 大黄 川芎(各一两) 薤白(五两) 白芷 芍药 黄芩 续断(各一两)
上十二味,切,以腊月猪脂四升煎,敷之佳。
又方
大黄 附子(炮) 川芎 雄黄 珍珠(各一两) 白蔹 矾石(烧) 黄芩 䕡茹(各二两) 雌黄(一两) 莽草(一两)
上十一味,先以猪膏一升半,煎六沸,去滓,内䕡茹、矾石末搅之,涂疮上,恶肉尽止。(刘涓子同。)
又方
䕡茹(漆头者) 矾石(各二分,熬) 雄黄(二分,研) 硫黄(二分)
上四味,为散,内疮口中,恶肉尽止,勿使过好肉也。
又发背上初欲作肿,即服此方。
栀子仁(一百枚) 大黄 升麻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使利便止,不下更进一服。忌海藻、菘菜。从瞿麦散以下九方,并疗发背部中已次之。(文仲、《备急》同。并出第二十三卷中。)
范汪疗痈肿发背,虎牙散方。
虎牙(炙) 干姜 附子(炮) 当归 甘草(炙) 防风 桂心 王不留行 茯苓(各一两)
上九味,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忌同前。(出第三十一卷中。)
又疗痈发背,排脓内补,铁屑散方。
当归 人参 细辛 甘草(炙) 苁蓉 黄耆 桂心 防风 黄芩 铁屑 川芎 芍药
上十二味,各等份,合捣为散,服方寸匕。忌同前。
又疗痈肿牢核,发背成脓,莽草膏方。
莽草 川芎 当归 细辛 附子(炮) 黄芩 乌头(炮) 牛膝 踯躅 野葛 茯苓 防风 杜蘅(各一两) 猪脂(二斤)
上十四味,切,用猪肪合煎,去滓,敷疮上,日再。忌同前。
又卓氏白膏,疗痈疽发背,金疮已坏,及未败火疮,诸瘑疥患疗之方。
当归 附子(炮) 细辛 川芎 续断 牛膝 通草 甘草(炙) 白芷(各二两) 蜀椒(三合) 芍药 黄芪(各一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猪膏二升,煎之微火上,以白芷色黄药成,绞去滓,以敷疮上,日三。忌同前。
又疗发背发乳房及诸恶疮膏方。
黄连 当归 马齿 川芎 著蓣(各一两) 珍珠(十四枚) 矾石(半两烧) 黄柏(半两) 石韦(三分,去毛) 生竹皮(三合) 猪肪(一斤)
上十一味,㕮咀,细切肪,美酒一升合煎,石韦焦膏成,去滓。有病稍稍敷上,亦可酒服枣核大一枚。忌同前。(并出第四十一卷中。)
《救急》疗发背,百无不瘥方。
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取贴上,暖彻易之,五六十片即瘥。若初贴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疗发背,若初觉赤肿,肿上作小疮,疼不可近方。
急用针刺上七八针,取冷水用筒击射肿上,日夜不止,疼歇肿消。(出第五卷中。)
又疗发背方。
取白面溲围肿四畔,令童子七人尿渍之。
又方
以马粪封之,干易。妇人发乳亦瘥。
又方
取蔚臭草捣取汁,服一鸡子,滓封上,热即易之。
又方
捣地菘汁一升,日再服,以瘥止。
又方
大黄 石灰(熬) 小豆。
上三味,等份,末,白酒和涂,立效。忌羊肉、热面、大酢。(并出第六卷中。)
《近效》凡发背皆发出自肠胃,流入五脏,仕流多脚气为主,或有先服乳石并热肉面,并失饥房室过度,皆作此疾。纵身不曾服乳石,先代服亦有此病。或有下里人服面过度,亦有患者。请依后方,万不失一。发背亦觉有肿,即须审看根硬软,如硬头一点白,烧四边紫黑色,时掣痛,憎寒不食,状若天行,此石痈。知是此状,即须当上灸一百壮,艾炷大如鼠屎许大。凡发背初亦一点白,四边赤色,渐渐长大,或杯盏并碗许大,四边生饭浆小小疮如粟米许大,亦时时抽掣痛,此两状皆是死病。十日内堪医,十日以外不济,就中冬月得此病,即延得三五日。其发背初觉,即须当头灸二十一壮,如杯许大,即五花灸之,各二十一壮,即服牛蒡子、瓜蒌、葛粉。第二服犀角汤泻之,不然服犀角丸亦得大效也。忌梨、鲤鱼、面、酒、肉、浆水、粥。(真鸿胪贾显录。)
凡发背候,憎寒壮热,身如拘束,或口干不用食,疮初出如青紫色者毒重,赤者轻,脓如稀泔者极重,脓稠白赤者轻。(张道士升玄房陵口录留。)
又疗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轸疹起方。
硝石(三两)
上一味,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㩉根,热即换之,频易瘥。
又疗发背及一切毒肿方。
生麻油(六合) 黄丹(二两半) 地胆(两钱,捣碎,筛) 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绢筛)
上四味,和于铜器中盛,用炭火重汤煎,候沫溢出,与器口欲平,取小麦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内药中搅,使与相和,膏擎下,安铜器冷水中,成膏讫,以故帛涂膏贴所苦处,晨夕换膏。
又疗前疮定讫,令生肌方。(黄四员外云极效。)
麝香(两钱) 枣皮灰(半两) 生麻油(六合)
上三味,依法和,用火重汤上煎十余沸,稀稠前药相似,取故绵涂膏贴疮上,膏渐取瘳减,惟得吃白羊头肉,但是豆并不得吃。余如药法。
又疗痈肿犀角丸,主肠痈、乳痈、发背,一切毒肿,服之化为水,神验方。
犀角(十二分) 蜀升麻 黄芩(各四分) 大黄(五分) 防风(四分) 巴豆(二十二枚,去心皮,熬令黄) 人参(四分) 当归(四分) 黄芪(四分) 干蓼蓝 黄连 甘草(炙) 栀子仁(各四分)
上十三味,捣为末,别捣巴豆,成膏内末和,以杵研捣令相得,炼蜜和搜,更捣二三百杵,暖汤服三丸如梧子,得利三两行,吃冷粥止即瘥,不利加至四五丸。初服取快利,后渐减丸数,取鸭溏微泄为度,老小以意增减,肿消及和润乃止。利却黄水即觉轻,皮皱色变,一切肿皆内消,神验不可论。忌热面、蒜、猪肉、芦笋、鱼、海藻、菘菜、生冷、黏食。以上并主发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