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伤寒溯源集

差后喜唾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圆药温之,宜理中丸。

大病既差,唯恐其久为热邪耗烁,津液枯燥,今反喜唾,是脾虚不能收摄津液,而至久而不了者,因胃上有寒也。胃上者,胃之上口贲门也。贲门属胃之上脘,胃脘有寒,则津液不耗,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涎沫涌出也。脾胃虚寒,当以圆药温补,故宜理中圆。然不用理中汤而用理中圆者,非取其缓也,因病后余证,不必用大剂力救,但欲其常服耳。盖以中土为资生之本,饮食日用之器,最易损伤,所以大病差后,每致食复者多矣。此因脾胃既伤,胃上已寒,焉得不以温补久服,而求其坚固哉。

【辨误】《尚论》注云: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泽,故不用汤药荡涤,而用圆药缓图。然仲景差后才用此方,在太阳邪炽之日,不得已而合桂枝用之,即更名曰桂枝人参汤。又云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非其治也,于此见用法之权衡。愚窃谓胃寒则当吐清水,恐未必凝成浊唾。况津已凝浊,则当日少,岂能久唾耶?理中作汤,大能温补脾胃,未为荡涤;圆药本欲常服,亦非缓图。且太阳证中之人参桂枝汤,亦因误下之虚,遂成协热下利,利下不止。虽曰太阳误下,而下利已属太阴,故用理中加人参。所以太阴本篇,即称脏寒而用四逆辈矣。又因太阳外证未除,故仍以桂枝解散之也。至于“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非其治也”等语,则又属一义,与此无涉,难于引用,此皆注者之失。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