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之成专,以辩注仲景伤寒论也,然仲景论伤寒实本素问热病,仲景分六经不出灵枢经脉,故余摘取二篇中文列之伤寒例前为第一卷,使后人尊仲景复知尊轩岐,况仲景当日既成伤寒论,亦自云述不敢云作则知仲景之论实宗内经之旨也。
内经热论篇,文王太仆注之于先,马玄台广之于后,然其中有未尽合理处,间以鄙意补之。
王叔和撰次仲景方论书凡十卷,其中如伤寒例六经辩脉证治法,及阴阳易瘥后诸病,此实系仲景原文,悉为编入所削者,如第一卷脉法及第七卷以后汗吐下诸篇,以其为叔和所增入也,至于第二卷中如痉湿 三证,第七卷前如霍乱一证,亦系仲景原文,而不编入者以其为杂病也。
仲景论为方书之祖,以内经中有论而无方也,叔和起而撰次之知尊仲景矣,但其于仲景论中插入己意,使学人不知孰为仲景孰为叔和,以故后人诽议之云,叔和变乱仲景伤寒论,故其脉经亦受高阳生所窃取,此其报也,然仲景书。
当三国时兵火之后残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于后,复有成无己为之注解也,今医勿但责叔和之过,而忘叔和之功。
叔和撰次六经篇,有阳明少阳病列于太阳篇者,有太阳病列于阳明篇者,有中寒病杂入太阳阳明病中,及杂入三阴热病中者,今皆悉为归正,凡三阳病各归三阳篇,其三阴热病亦各自归其篇,惟中寒病则另作上中下三卷,辩其证为真寒,使后学尽知伤寒中寒二证,判然庶无错误。
伤寒经络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愚故于首卷热论篇后,即图注灵枢手足阴阳六经。
其注以滑氏发挥为主,然亦间有错误处,复以鄙意较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后之人于其,注之可疑者虽多,所发明大半由其注而启悟,至有忘其起予之功反责其解释之谬者,所以王宇泰云成氏解释最为详明,虽其中时或自相矛盾,亦白璧微瑕固无损于连城也,或曰,成氏注伤寒论不过随文顺释,但嫌其不辩叔和语,不分仲景书,正不知古人虚心着书,不敢轻易指责。
所以品愈高名愈着,如吾辈者,亦自厌其饶舌耳。
成氏注仲景书已完,又自撰明理论,其解仲景桂枝麻黄青龙等汤尤为明畅,第惜其所解者不过廿余方耳,其所未发明者,愚即以原注中之意及采内台等书,大半以鄙意补之。
驳正伤寒论例近非一人,愚今较之亦从众也,但仲景全书中,有四时八节决病法,乃伤寒论一部纲领,近今之书。
悉皆脱略,惟准绳于论例中犹存正文,但当日成氏亦未及注,愚特细为解释,以见十二宫辰斗柄所指,时节气候为之转移,当其时倘病伤寒,医人宜随时气立论则用药,始可十全,所以仲景亦云,此须洞解之也。
伤寒论自成注以后,在昔明医如李东垣,不过以治法略举其要,朱丹溪亦仅以疑处摘问其目,未闻有以仲景原论全解者,至明季有歙人方中行着伤寒条辩八卷,乃成氏之后一人而已,我朝初有喻嘉言者,推展方氏未发之旨,着尚论篇五卷,是亦仲景之功臣也复有程子郊倩,即仿二书之意着后条辩六集,其中亦有可采之处,所可嫌者三家之书,皆倒乱,仲景六经篇原文,彼虽各有其理要之六经,原次或当日叔和未尽改易其间仲景妙义焉,知不反由此新编而尽失邪。
况方书治病,不过欲每条解明不致医药有误,而已非,若文公章句必欲承上起下也,孔子云爱礼存羊,凡六经原次余不敢乱叔和之旧。
仲景六经篇中或有前不得不附之后,后不得不附之前者,则曰,附例或已经附注过而原论中复及者,则曰重出例。
或原论中始及未经注过宜附之后者,则曰附后例,其他如温病坏病及病,宜用刺另立治法,各分其篇于后者,又诸汤方宜附之后者,皆如上例也,六经篇中惟中寒病为真阴证,不入上例,止以重圈记之,其真阴寒证,宜用汤药,亦以重圈记之。
此书凡系仲景论成注有未妥者,间采方喻程及诸名家之说,不敢窃取其所着书及姓氏,必为标出,间附己意,则曰,愚按及设为或问而余答也。
此书既集仲景论后必附昔贤及后人方论悉属鄙意,逐条解明,然亦多方引证,不敢创为私说,务使论必中理,方必切病愚切愿天下后世之人,但能读是书,虽遇伤寒变证,极奇之病,然疗之有法,施之辄效,业医者可不勉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