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脚气服汤药色目方一十九首

《千金》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术四两。若脉浮大而紧转駃者,宜服竹沥汤。若病人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两剂应瘥。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人脉浮大而紧駃,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脉或沉细而駃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但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脚未及至弱,数日之中,气上便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若腹胀满,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汤令得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得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

又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疗,余疗未必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疗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即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疗。宜知此法,人无受八性者,不可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次第服后方。此风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服宜从少始。(金牙散方在第十二卷中。)

病人惟宜服赤小豆饮,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疗风毒病初得,似天行毒病,而脉浮缓,终不变駃。此不疗,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或腿膝穿漏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汤、麻黄汤下之。若故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此病太急,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阙汤,即便杀人。

又第一竹沥汤,疗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甘草(三两,炙) 秦艽(一两) 葛根(一两) 附子(二枚,炮) 黄芩(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防己(一两) 杏仁(五十枚) 防风(一两半) 升麻(一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竹沥(五升) 桂心(一两) 干姜(一两)

上十五味,切,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忌海藻、菘菜、猪肉、酢物、生菜、生葱。(《翼方》无茯苓、杏仁,有白术。)

又第二大竹沥汤,疗卒中风,口吃不能语言,四肢缓纵,偏痹挛急痛,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方。

竹沥(一斗四升) 独活(二两) 芍药(二两) 桂心(二两) 防风(二两) 麻黄(一两,去节) 白术(二两) 葛根(二两) 生姜(三两) 茵芋(二两) 细辛(二两) 茯苓(三两) 防己(一两) 乌头(一枚,炮) 人参(一两) 石膏(一两) 黄芩(二两) 川芎(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九味,切,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忌同。(《翼方》无白术。)

又第三竹沥汤,疗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方。

当归(二两) 防风(三两) 生姜(八两) 白术(三两) 人参(二两) 黄芩(二两) 川芎(二两) 细辛(二两) 桂心(二两) 茯苓(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 秦艽(三两) 葛根(五两) 升麻(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蜀椒(一两,汗)

上十七味,切,以甘竹汁一斗九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忌同。(《翼方》有芍药、茯神、防己、通草,无茯苓、黄芩、川芎、升麻、蜀椒、麻黄、生姜。并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疗脚气,常作[穀-禾+子]白皮粥防之法,即不发方。

[穀-禾+子]白皮(切,五升,炙,勿取斑者,有毒)

上一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出第十六卷中。)

崔氏疗脚气,夏月须食瓜及瓜饮子方。

生瓜(一枚,去蒂四破,以水五升煮令烂,去滓) 白术(二两) 生姜(一两)

上三味,切二物,以前汁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禁食桃李、雀肉等。(生瓜恐是木瓜。出第六卷中。)

又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中生疮者方。

服紫雪,强人服如两枣大,弱者减之,和水服,当利热毒。若经服石发热毒闷者,服之如神,胜三黄汤十剂。(《备急》同。)

又若冷胀毒闷方。

服金牙散,以汤如桃李许,和散如枣核大服。卒患取利及吐者,一服四分匕,用之若神良。(《备急》同。并出第九卷中。)

《必效》疗脚气方。

苍耳子(五升) 赤小豆(二升) 盐(一斤)

上三味,以水一石五斗,缓火煎取五六斗,去滓,别贮。取受斗半铛,于前泥四面,开一畔入火处,铛内著所煎汁,用浸脚,才令没踝,铛下微著炭火,常令温温。如汁渐尽不没踝,续续添使没。浸时仍于密房中床前,遮闭为垂,脚恐风不能久坐之,仰卧亦得。连夜浸之弥佳。浸经三日外,其欲食饮常苦饥,便食任食。此一剂药汁尽必瘥。不过用半汁,即可。觉渐可,一日两日食一顿生猪肉鲙大精。此方甚效。

又方

取上好椒未经蒸者,取三大斗,分为两袋。袋以布作长八寸。椒须满实,勿使虚,即以酢浆水三大升,盐一大升,内在浆中,即煮椒袋,可经十余沸即止。其铛釜底,仍微著火勿使冷。又取冷酢浆一大升,安贮盆中,即取前件袋一枚,内于冷浆盆里。患人于床上坐,垂脚床下,盆安地上,将两脚踏盆中热袋上,其椒袋冷热令可忍。觉椒袋如冷,即换取釜中热袋,还准前盆中以脚踏之。如冷还于旧釜中,以火温使热,更互用之。其床前可垂毡席到地,勿使风吹脚。如两脚至膝以来,牵风如虫行头项及四肢身体,总于腹中如雷鸣,气下即休踏椒袋。得汗间觉心气闷,可取冷饭吃二三口,以鹿脯下,勿食猪羊肉、鱼及臭秽,又不得食粳米。如须和羹,可以苏和,兼生姜合皮吃,面饼、蒜、葱、酱、豉、醋等并得食。踏袋得汗已,后觉微利,勿怪之,此是病状通泄之候。若不瘥,隔日三日二回,取旧汤袋依前法踏之,得汗还止。觉腹中缓空能食,起即停。如未觉损,终而复始,以瘥为度。白桑叶膏服之,亦可不相妨。

又方

白椹桑叶切细,取大斗一石。如无叶,即取软条,还细剉取一石。以清水一石五斗,于一釜中,和上件一石白桑椹叶,即火煮使常沸。其汤可有五斗许,即滤却叶更煎,可有二斗以来,移于铛中,又煎取三升以下,二升以上,似稠饧即止。每旦空腹服一匙,至日晚又服一匙。如呕不能下,可和羹和粥和食,能吃不呕。能服一七日以上,即觉四肢通畅,下泄气。泄气以后,两脚肿勿怪,此得药力,是病瘥候。此法已经疗五六十人以上,异种神效。

又方

大半夏(三两,净,削去皮) 生姜汁(三升)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空腹一服尽,每日一剂,三剂必好。禁羊肉、饧。此方梁公家出,方始有本,奇异神效。(并出第三卷中。)

苏恭云:凡患脚气,每旦早食任意饱,午后少食,日晚不食弥佳。如饥可食豉粥,若瞑不消,及吃难消之物,致霍乱转筋,十不一活。若晚食不消,欲致霍乱者方。

高良姜(一两,打碎)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尽,即消。待极饥,乃食一碗薄粥,其药惟极饮之良。若卒无高良姜,取母姜一两切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极沸,并滓饮之,虽不及高良姜,亦大验。

又若已觉著脚气,宜服此方。

蒜(三升,去心,切,熬令黄色) 桃仁(一升,去皮尖双仁,熬令紫色) 豉(一大升,熬令香)

上三味,合和,生绢袋盛,以美酒一斗渍之,夏月三日,冬月七日。初服半升,渐加至二升,量增减。若尽,更著五升美酒渍饮之,加椒一二合尤妙。

又方

香豉一升,小便一升,和渍少时,令有稠色,去滓。平旦空腹服,三日一停,三日复作,服以瘥为度。

又紫雪,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中生疮,狂易叫走,及解诸石草热药毒发,邪热卒黄等,瘴疫毒疠,卒死温疟,五尸五注,心腹诸疾,绞刺切痛,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小儿惊痫,百病最良方。

黄金(百两) 寒水石(三斤) 石膏(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玄参(一斤) 羚羊角(五两,屑) 犀角(五两,屑) 升麻(一升) 沉香(五两) 丁子香(一两) 青木香(五两) 甘草(八两,炙)

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种金石药,得四斗,去滓后内八物,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取硝石四升,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投汁中,微炭上煎,柳木箄搅勿住手,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内成研朱砂三两,细研麝香当门子五分,内中搅调,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强壮者,一服二分,当利热毒;老弱人,或热毒微者,一服一分,以意节之。合得一剂,支十年许用,大神妙,不用余。论脚气病经服石药发热毒闷者,服之如神。水和四分,服胜三黄汤十剂。以后依旧方用麝香丸,下脚气,或热胀曾用,不如金牙散良。忌海藻、菘菜、生血物等。

又金牙散方,此方并要。

金牙(研) 曾青(研) 礜石(研,泥裹烧半日) 丹砂(研) 雄黄(研) 朴硝(研) 寒水石(研) 代赭(研) 龙骨(研) 犀角(屑) 獭肝(炙) 鹳骨(炙) 狸骨(炙) 巴豆(去心皮,熬) 大黄 野葛皮(炙,各三分) 牛黄(别入) 麝香(别入) 升麻 桂心 附子(生用去皮) 鬼臼 鬼督邮 黄环 鸢根(本草有鸢尾,此云鸢根,即是用鸢尾之根也) 青木香 牡蛎(熬) 苏合香(研,别入) 常山 茯苓 黄芪 知母 龙胆(各二分) 露蜂房 玉支草(一本作茵芋) 鬼箭羽 徐长卿 石长生 蜀漆 当归 桔梗 白薇(各一分) 蜈蚣(一枚,炙) 蜴蜥(一枚,炙) 芫青(炙) 地胆(炙) 亭长(炙,各三十九枚) 椒(四十九枚,汗)

上四十九味,合捣为散,以汤如桃李许,和散三分匕,或如枣核服之。常患者日再服,平患取利,吐者服四分匕。若以绛袋裹方寸匕、三匕带之,辟诸恶疠。忌食生冷、芦笋、生葱菜、猪肉、冷水、酢物、陈臭、生血等物。合药用腊月王相日,勿令秽污风见之,以蜡纸裹得二年用。此药能冷热,能虚实,说其功效,卒不尽矣。

凡服药散酒丸等,但所服者众,蒙效者寡。或五脏证候不同,七情有所乖舛,分两参瘥,冷热有异。故陶隐居云: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不可以旧方医疗。今之人或异于此,病势少与,方题似便,即以和合病机,未察诊候宜然,大同小异,致令乖舛,寔取危殆如之何。又云:代无良医,枉死者半。此之一言,深可悲也。

凡患脚气者,虽苦虚羸,不得多服补药,服之胪胀,非泻不瘥。但益虚羸也,惟冬月得用补药。如冬月仍患气不除者,亦不得服。可斟酌此。大者患气,寻常须微利,但不得大利益虚耳。凡脚顽至冬,则定者多。所以然,冬肾王,王则不受邪,所以腰脚得利也。凡此有五种,冷脚气、热脚气、平平脚气、大虚脚气、大实脚气。或患变作五者,冷者专泻,亦兼疗风毒,寻趁脚气,乃似伤寒,参差危殆,深须晓识。若不通博,不如不为金牙散,功少大猛,就中姑息,兼疗诸病,蛊毒注忤,鬼魅野道,肺痿骨蒸,传尸相易,为第一药。用物既多斟酌,用悉要者乃为施功。少合之须得真好法,得瘥不要尽剂用之。(并出第一卷中。)

《近效》疗脚气方。

附子(五两,炮) 甘草(五两大,炙)

上二味,并细剉,以水五斗,煎取二斗半,置盆中。以版子阔三寸许,横汤上,共水面平,脚踏版上,以汤将脚,水冷即休。此汤得四五度用,脚气永除。此方极验。

又桑煎,疗水气肺气痈肿,兼风气方。

桑条(二两,亦用大秤大两)

上一味,细剉如豆,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大合,如欲得多造,准此增加。先熬令香,然后煎。每服肚空吃,或如茶汤,或羹粥,每服半大升。亦无禁忌。

又本方云:桑枝平,不冷不热,可以常服。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悦耳目,令人光泽,兼疗口干。《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

桑枝(细切,一小升)

上一味,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一日服尽,无问食前后,比服只依前方。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