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间,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营卫,以养其脏,充实肌肤。大肠肺之腑也,为传道之官,化物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者,行于经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者,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又新食竟取风,名为胃风。其状恶风,头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腹胀形瘦,腹大失衣则满,食寒则洞泄。洞泄者,痢无度也。若胃气竭者,痢绝即死。诊其脉小,手足寒,难疗也。脉大,手足温,易疗也。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也。脉绝而手足寒,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脉缓时小结者生,洪大数者死。悬绝而涩者死,细微而涩者生。紧大而滑者死,得代绝脉者不死。《养生方》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发痈疖。不尔,发寒热,变黄疸,又为泄痢。(出第十七卷中。)
《广济》疗赤白、水谷、冷热等痢方。
地榆(六分) 白术(五分) 赤石脂(七分,研) 厚朴(六分,炙) 干姜(六分) 熟艾(四分) 龙骨(七分) 甘草(四分,炙) 黄连(十分) 乌梅(六分,熬) 人参(六分) 当归(五分)
上十二味,捣筛为末,蜜丸。以米饮汁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
《集验》论,黄帝问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对曰:春伤于风,夏生溏泄,肠澼久风,亦为溏泄也。
又疗热水谷下痢,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 阿胶(炙,各二两) 栀子(三十枚) 乌梅(二十枚) 黄柏(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为再服,神良。(《备急》同。《肘后》名乌梅汤,疗热下䘌。)
又方
黄连(一升,金色者) 陈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后》、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
《删繁》疗中焦热,水谷下痢,蓝青丸方。
蓝青汁(三升) 黄连(八两) 黄柏(四两) 阿胶(五两) 白术 地榆 地肤子 乌梅肉(各三两)
上八味,捣筛为散,用蓝汁和,微火上煎取可为丸,丸如杏子大,饮进三丸。(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水谷痢方。
干姜(三分) 鸡子(二枚) 小豆(二百粒,炒令香) 黄连(三分)
上四味,捣筛三味,内鸡子黄白中,熟搅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饮服,瘥即停。(出第三卷中。)
文仲疗因仲夏热多,令人发水谷痢,肠中鸣转,一泻五六升水方。
黄连(去毛) 厚朴(各三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出第三卷中。)
《必效》疗水谷痢方。
小豆(一升,煮) 蜡(二两,煮)
上三味和,顿服之,即愈。
又方
棕榈皮(烧灰)
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并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热水谷下痢方。
黄连 阿胶(各二两) 栀子(二十枚)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方
黄连 当归 甘草(炙,各二两) 酸石榴皮(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并出第十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