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脚气冲心烦闷方二十二首

《广济》疗脚气冲心闷,洗脚渍汤方。

糜瓤(一石,内釜中)

上一味,多煮取浓汁,去滓,内椒目一斗,更煎十余沸,渍脚三两度。如冷温,渍洗瘥止。无所忌。

又疗脚气急上冲心,闷欲死者方。

槟榔(三颗,细末) 生姜汁(三合) 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须暖)

上三味,搅顿服,须臾即气退。若未全瘥,更服最桂,利三两行。无所忌。

又疗脚气心烦闷气急,卧不安方。

半夏(一升,汤洗去滑) 生姜(八两) 桂心(三两) 槟榔(一两半,末)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减半,内槟榔仁末,煎取二升八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五六里进一服,微利为度。

又疗脚气攻心闷,腹胀气急欲死者方。

吴茱萸(三升) 木瓜(切,二合) 槟榔(二十颗,碎) 竹叶(切,二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利即瘥。忌生菜、熟面、荞麦、蒜等物。

又疗肾虚风,脚气冲心,疝气下坠,小便数,膝冷腰疼,时时心闷,气急欲绝,四肢无力,射干丸方。

射干(六分) 昆布(八分,洗) 通草(四分) 犀角(六分,屑) 杏仁(一分,去皮尖,熬) 汉防己(八分) 茯苓(六分) 青木香(八分) 旋覆花(四分) 白头翁(四分) 独活(六分) 葶苈子(八分,熬)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利。空腹服,煮槟榔、桑根皮下更佳。忌生菜、热面、荞麦、蒜、炙肉、黏腻、酢物。(并出第一卷中。)

崔氏旋覆花汤,疗脚气冲心欲死者,服之救病困急,此方最先。

旋覆花(二两) 犀角(二两,屑) 紫苏茎(一握) 桂心(一两) 赤茯苓(三两) 橘皮(二两) 生姜(三两) 前胡(四两) 干枣(七枚,擘) 白前(一两) 香豉(七合,绵裹,文仲用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以下气小便利为度。忌生葱、酢物。

又治脚气,㿏痹不仁,两脚缓弱,脚肿无力,重者少腹气满,胸中痞塞,见食即呕,或两手大拇指不遂,或两脚大拇指不遂,或小便涩。第一疗气满呕逆不下食,旋覆饮子方。

旋覆花(二两) 橘皮(二两) 生姜(三两) 紫苏茎(一握) 茯苓(三两) 香豉(一升,绵裹) 大枣(十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分三服,服别相去十里久,日一剂。凡服五剂,上气即下。小便涩者,加桑根白皮四两。慎生冷、猪肉、蒜、面、鱼、黏食。如其服此饮二三剂气下讫,即须服大犀角汤,第一方十四味者是也。服当小便利为度。如其胸膈中气满者,加半夏四两,汤洗。待腹内气和,脚肿欲消,皮肤犹如隔帛者,宜服犀角麻黄汤一二剂,五日后然服之。忌生葱、酢物。

又大犀角汤,疗脚气毒冲心变成水,身体遍肿,闷绝死者方。

犀角(二两,屑) 桑根白皮(四两) 白术(二两) 桂心(二两) 香豉(一升) 防己(二两) 紫苏(一握) 前胡(四两) 橘皮(三两) 黄芩(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枚,擘) 生姜(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浸一宿,煮取二升七合,或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下气利小便为度。忌酢物、桃李、雀肉、生葱等。

又犀角麻黄汤方。

犀角(二两,屑)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一两,炙) 茯苓(二两) 防己(二两) 黄芩(一两) 石膏(三两) 附子(一两,炮) 白术(一两) 川芎(一两) 防风(一两) 当归(一两) 生姜(三分) 细辛(一两) 桂心(一两)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讫,取汁八升,下诸药,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讫覆取汗。待三四日后,若其皮肤不仁瘥,即停;不瘥,宜更服之,不得过三剂即瘥。瘥讫,脚中无力者,宜服独活犀角汤二三剂即愈。

又独活犀角汤。

独活(三两) 犀角(二两,屑) 石斛(二两,先煮) 丹参(二两) 侧子(一两,炮) 防风(二两) 防己(二两) 川芎(二两) 生姜(三两)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茯苓(四两) 桂心(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讫任卧,不须取汗。凡服三二剂,隔五日一服。初服此药,觉腹内气散,两脚有力,行动无防,或可即停。又可常服香豉酒。灸三里穴、绝骨各三百壮。

又香豉酒方。

取香豉一斗,以酒三斗,浸三日,取饮任性多少。利即减之,不利任性。其中用橘皮、生姜调适香味,任意服,尽复作,以瘥为度。(并出第六卷中。)

文仲疗脚气,心烦不下食方。

牛乳(一小升) 杏仁(四十九枚) 橘皮(一分,切) 生姜(一两,切)

上四味,合煎取八合,空心顿服令尽。虚人或微利,亦无苦。有人服验。(《备急》同。)

又毒气攻心欲死者,方与苏、徐木瓜二物相加减用。

吴茱萸(四升) 淡竹叶(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五服,兼主上气肿满。苏恭云:大快,比加槟榔仁(四十枚末之)更快于本方。《备急》同。徐王用寻常气满,日服一剂。

槟榔(七枚,合皮碎) 橘皮(一两) 厚朴(炙)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四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此汤性温,去冷胀,亦苏家之法。(《备急》同。)

又若毒气攻心,手足脉绝,此亦难济,不得已作此汤,十愈七八方。(《千金》云:治脚气入腹,因闷欲死,腹胀茱萸汤方。)

吴茱萸(六升) 木瓜(二枚,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或以吐汗便活。苏恭云:服得活甚易,但钻击(一作急)少时热闷耳。此方是为起死,是高丽老师方,与徐王方相似,故应神妙。《备急》、《千金》、苏、徐同。方云:无木瓜,可取吴茱萸一色,煮服。又方,加青木香三两,犀角二两屑,亦云此汤起死人。

又脚气冷毒闷,心下坚,背膊痛,上气欲死者方。

吴茱萸(三升) 槟榔(四十枚) 青木香(二两) 犀角(三两,屑) 半夏(八两,汤洗) 生姜(六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效,破毒气尤良。(《备急》同。)

又脚气入腹心闷者方。

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大验。(《备急》同。)

又疗脚气入心,闷绝欲死者。

半夏(三两,洗,切) 生姜汁(二升半)

上二味,内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极效。忌羊肉、饧。(《备急》同。并出第九卷中。)

苏恭云:若风热轻,但毒气入胃,惟心闷烦,索水洒胸面,干呕好叫唤,欲断绝者,服此犀角汤效方。

犀角(屑) 青木香 羚羊角(屑) 人参 竹茹 沉香 射干(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茯苓(各三两) 麝香 鸡舌香(各二两) 石膏(八两,碎,绵裹)

上十二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分四服,相去六七里,晚再服。如觉眼明心悟,若强人作三服。此谓救死,已试大验。若呕逆不下食,水浆即吐出者,加半夏四两洗、生姜二两、橘皮一两,加水一升半,煮取二升三合。忌五辛、羊、饧、酢物。(唐侍中同。出第一卷中。)

《近效》救脚气冲心,此方甚效。

槟榔(六颗)

上一味,捣筛。取童子小便半升,微温和末,强半顿服,如一炊久不转动,更取半,准前服令尽,得通即好,甚良。

又疗脚气抬肩喘,并脚气冲心方。

乌豆(二斗)

上一味,以水五大斗,煮斟酌有一斗半即休,分向两故瓷瓮中,以两脚各于一瓮中浸,遣人从膝向下捋之,捋百遍以来必瘥。如无瓷瓮,取故瓦瓮不渗者亦得。极重不过更浸一度必瘥。(房给事用极效。)

又加减青木香丸方。

昆仑青木香(六分) 大腹槟榔(七分) 桂心(四分) 芍药(六分) 枳实(七分,炙) 大黄(十分)

上六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以酒若饮任性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大便微微通软为度。忌生葱。以前方疗一切脚气发,上冲秘闷,有所不快,即服三两日,取宣通。亦疗卒心痛,腰肾间冷脓,水服亦佳。(吴升方。)

又疗脚气上冲心,狂乱闷者方。

赤茯苓(十二分) 汉防己(八两) 芍药(十分) 槟榔仁(十二分) 甘草(八分,炙) 郁李仁(十分) 枳实(八分,炙) 春著大黄(十四分) 冬著牛膝(十二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清酒服十五丸,日再服,渐加至二十丸。以微通泄为度,利多减丸。冬则去大黄,加牛膝。若体中虚弱,去大黄,加牛膝服亦得。其药皆须州土上好者,恶药服无益。忌海藻、菘菜、酢物、生冷、油腻、杂肉、热面、新炊饭及陈臭难消之物,一切勿食。

又疗脚气冲心,肺气气急及水气卧不得,立验方。

葶苈子(四分,好者,熬令紫色) 杏仁(四分) 甘草(四分,炙) 海蛤(四分,别研如面) 郁李仁(四分) 汉防己(五分) 吴茱萸(二分) 槟榔仁(六分) 大黄(七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合研令调和,取蒸饼中枣膏二分,去皮,搅和白蜜少许,更于日中捣一千二百杵方止。空腹一服十五丸如梧子,渐渐加至下泄为度。服良久,待丸散后可食。忌海藻、菘菜。

又准前状常服方。

白蒺藜子(一升,炒,去刺) 五味子(八分) 牛膝(八分) 杏仁(一升) 枳实(八分,炙) 甘草(五分,擘破炙) 人参(八分,不用亦得) 车前子(二两) 桑根白皮(一两) 通草(一两)

上十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一服十五丸,渐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亦得酒饮任情服。良久待散可食。忌海藻、菘菜、牛肉、热面。(潘玢侍御襄诚录留。)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