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超值治疗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

第三章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的取效机理探讨(2)

中医整体医学理论才是最古老的最相互的系统科学,因为它是研究人体间隙和组织结构完整统一的理论。人体间隙系统从生命活动一开始,便自然形成一套无形的互相连通的网络,这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网络就是经络系统的实质。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验已经逐渐证明了这一点,如1995年第一期《中国针灸》刊载了徐宇瑾等人对大鼠经脉循行线表皮结构特征的文章,他们发现,经络线上的每个表皮细胞膜上的缝隙中连接面积为邻近对照表皮细胞的12倍以上。1991年,王仲涛,祝总骗等人对循经低阻线皮肤的冷冻复型的定型现象也证明,低阻线处表皮的缝隙连接明显多于对照点。这就是说经络和穴位的表面是由丰富的缝隙连接起来的。据国外学者进行的大量解剖试验表明:经络处神经血管显得丰富并肥大,而且角质层很薄,细胞集中,缝隙连接紧密。特别是挪威生理学家对自由组织液通道的研究已经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人体确实存在更深层次的微循环,这些微循环通道以疏松的结待组织为基础,孔隙相通,自成网络。由此可见,中医所论的运行于"分肉之间"的“气",应该是以人体连续水环境为基础进行的能量和信息传递,古人描述十四经脉也只是经络的一部分,经络在中医学中是涵盖众多层次的能量和信息通道,它不仅包括神经、血管、淋巴,而且包括它们之间和众多组织器官进行沟通的组织间隙,以及它们联系的节点一-穴位。在这所有的经络层次中,微观层次的组织间隙一十四经脉是更重要的。

现代经络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朝鲜医生金风汉宣称发现了"风汉管"和"风汉小体”,为此人们纷纷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和有针对性的临床观察。结果是;明显的循经结构"风汉管"没发现,但却发现穴位上的组织某些成分特别丰富,如结缔组织,特殊感受器,神经末梢,微血管,淋巴丛等,这些发现对深入研究经络及探索针灸原理抛供了有用的素材。

20世纪70年代,由于没能从解剖学解决经络问题,我国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可感知经络现象的研究。全国20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项科学实验。他们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17万人次的人体观测。通过这些观测发现,循经感传现象是客现存在的,但出现率校低,仅为4%~13%,但这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继续努力,终于在1976年取得了较大突破。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家祝总骗等首次发现人类存在的隐性感传线,这一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人体体表普遍存在十四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1-3nm,其位置稳定不变。令人惊奇的是,不仅这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人人都有,而且几乎人人的位置都一样,并且悬常年不变的。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十四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和古典的经络描述完全重合。

经络虽然是中国古代中医的精华,但首先使用电阻测量的物理学方法进行经络研究并发现"良导络"的是日本的中谷一雄(1930年),现在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获得的首次突碳的荣誉归功于日本人;第一个使用同位素示踪及γ照相机显像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De Veme joul P(1985年);第一个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Bersarello(1970年);第一个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的是匈牙利的Eory(1984年);第一个提出系统经缮假说(1952年)并发表专著(1980年)的是日本的藤团六郎。在国外科学界的促进下,我国经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八五"时期,经络的研究开始从各个角度广泛铺并,并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手段,从神经的进行性标记、生物弱磁测量用的超导量子干涉仪到能够直接探测体内某种化学物质浓度的PEX,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1)同位素示踪显示利用法国学者建立间位素(”TC)空位注射法,用γ照相机显象了十四经脉的同位素优势扩散线与古典经脉走行基本一致。而且进一步证明了它既非神经干,亦非淋巴或动静脉血管。

(2)声检测显示发现沿经脉线皮下的低声阻传导通道,经线上检测到与之同步的微按脉搏波。

(3)电特性检测呈示经络循行线与经穴表面呈低阻抗特性,其本质属非线性低电击穿阈值特性的沿经分布。

(4)红外热像性检测显示针刺经穴"得气"后,红外热像图呈现沿经脉方向增温,且同时伴有两则扩散,形成沿经升温带。用毫米波辅照经穴,沿经穴位可同步升温。

(5)光检测显示沿经线呈串珠样玲光放射和高压高频电磁场下孵光放电。过去科学的主流观点是从根本否定经络的存在,一些人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相结合产物,是运用人天观的哲学观点在人体上虚拟的产物,是客观上不存在的,是科学实验永远无法证实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不过是复杂的神经反射而已,根本不值得研究。然而事情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的生物物理检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过去解剖学看不见、慎不着的经络,终于成了一个可用科学方法观测的客观事实,尽管这些经络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但却在人类身上普遍存在,即快在脱离了中枢神经,被截下的肢体上仍然可用客观的生物物理方法毫不含糊地显示出这些奇妙的线。

这些研究表明经络的存在勿用怀疑。如前所述,经络的实质是人体既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屏巴系统等有形结构有明显区别同时又有密切联系的一套无形的互相连接的生命互联网络,这个生命互联网络是人体内部普遍联系和人体与外部环境普遍联系重要路径,它的实质是人体组织间隙系统。这个网络如果出现互联障碍,人体会出现自紊调节紊乱,产生疾病,解除了生命互联网络互联障碍,人体会恢复稳态,得以康复。

隐形针灸经穴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生命互联网络一-经络,清除生命互联网络互联障碍,排除人体细胞自稳调节素乱,使疾病康复,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信息处理中心。

3.经络“中心脑”

作为生命互联网络的经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络包括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和一些重要的组织间隙;广义的经络可以认为"全身无处不经络”,因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生存在连续的体液环境中,这个环境不仅提供了运输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不断传递着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正是有了这个贯穿全身的信息传递渠道,每一个细胞才和整体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需要指出的是,通常中医书上描述的经络仅仅是指没有维束管道的肌肉间隙或半通透性质的淋巴系统的混合体。因为只有在这里,能量才能通过氢质子的渗透大量向周围组织扩散,从而出现经络感传观象,而神经和血管则不然,由于氢质子很难穿透这些管道,因此,它也不可能产生所谓的经络传感。不过从经络的本质来说,许多根据外感所定义的经络路线是不完备的,这是因为神经,血管,淋已以及各种体液循环通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通过聚集在穴位处的微细神经网,血管网以及各种体液循环通道普遍联系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神经,血管和淋巴是经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许多科学家习惯于用分而析之的还原论方法来研究经络,当他们想当然地把神经、血管、淋巴排除外以后,就不可能真正发现经络的实质,因为科学观察水平还不足以观察到氢质子的运动。所以,我们不仅要通过实验来认识生物,更重要的还是对各种实验现象的思辨。人体的体液循环是自成网络的,尽管一部分在管道中,部分在组织间隙中,但它们的联系都是相当紧密。解剖学的观察可以证实,"经络"和神经,血管,淋巴有许多交汇点,它们通过各自的渗透网络平衡各系统中的能量。在中医学中,这些交汇点就是腩穴,它们是各条经脉,气血,聚合,出入、流注的处所。或者说,人体中的能量平衡都是通过这些交汇处丰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从和神经束,以及丰富多样的血管网和淋巴网相渗透进行的,每一个局部的反应信息都在这里快速地通过多种形式传遍全身各处。

这些不同层次的系统相互联系的渠道节点是腧穴。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穴位是众多层次的交汇点。如Niboyet在人体和家兔身上现察到穴位处表皮薄,80%的穴位下可见螺旋血管网和胶原纤维被胆臧能无髁神经纤维缠绕。有髓神经纤维和淋巴管贯穿其中。如此构成一个复合体结构。他认为在针刺中可能有重要意义。渡仲三在大鼠的合谷、太冲,耳穴等处观察到总是存在着有随和无髓神经纤维,大量的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淋巴管,他们与结缔组织纤维形成网目状,而非穴位处几乎没有。由此可见,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十四经脉和人体的众多组织器官就是通过六位这个物质和能量信息的聚散地进行交换的。由于经络系统是一个网状的,互相沟通的整体,因此对体内外、表里,左有等各方面都起看联系作用,把人体内部脏腑与外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贯通来,沟通了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之间,体表与体表之间以及体表与外界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内外一致的统一整体。

所以,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经络作为生命互联网络,它的这些重要作用是通过信息实现的,人体经络互联网络电就是人体信息互联网络。人体内外环境系统信息接收、传递与处理.反馈,是人体经络互联网络的功能。在这个生命互联网络信息系统中,经络神经系统所起作用最为关键。经络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条快速信息渠道,负责快速传递信息的是神经元。从生命整体系统的角度来说,人体经络神经系统不再仅是个体形态生物学意义上的孤立系统,而是人体整体的系统信息处理中心,它通过对生命互联网络的信息处理机制,主宰着人体整体及与环境秩序的协同和统一。

过去传统的个体生物学只将人的大脑看成是脑,按照人体整体系统特征,从经络神经系统来说,人体脑至少包括颅脑(头脑),内脑(植脑),外脑(皮脑)等重要的系统信息中心。颅脑(头脑)是人体的信息系统框中心,内脑(植脑)是人体信息系统周围中心,外脑(皮脑)是人体信息系统边缘中心。在人体整体大系统中,人体经络神经系统是人体整体大系统的信息处理中心。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通过刺激皮肤脑穴取得康复治疗疾病作用。从人体整体经络神经系统角度认识,是一种外脑激越效应。这是因为皮肤(即外脑)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一样,是人体整体大系统信息中心之一。

颅脑即头脑是中枢是核心,内脑即植脑是在中枢周围是中间;外脑(皮脑)处于人体与环境的边缘。头脑(颅脑),内脑(植脑)、外脑(皮脑)三个经络神经信息中心系统共同才是整体的人脑。或者称为经络“中心脑”。其中内脑(植脑)是人体对内环境信息处理中心,外脑(皮脑)是人体对外环境信息处理中心。人体出现病变,出现细胞自紊调节,经颅脑(头脑)中枢信息处理,通过复杂的经络反射到外脑(皮脑)系统,外脑(皮脑)在皮肤上表现出特异信息,相应出现痛敏区点(痛敏穴位),通过检查这些经格的痛敏区点(痛敏穴位)痛敏信息可以帮助诊断相关脏腑疾病。通过给予这些经络的痛敏区点(痛敏六位)痛敏信息刺激,产生外脑激越效应,可以治疗相关的疾病。所以,内病可通过经穴刺激外治。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