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超值治疗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

第四章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对各系统的调整作用(1)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对经络的调整作用是双向性调整,能使低者调高,高者调低,快者调慢,慢者调快,总目标是向正常范围靠近。任何一个生命自身都是一刻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每个组织,甚至每个构成生命的物质,都要不停地分解与合成。所以正常的机体或组织器官,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都会不停地在失衡和平衡中变化着。在经穴刺激条件下,正贯机体会出现三种变化,即部分调高,部分调低,部分不变,经一定时间(一般在24小时之内)调回到正常,其变化是动态的。

在经穴刺激条件下,经络对病态或失衡的机体,既有能调整失衡的功能,又有能改变病理组织形态,使机体逐步转化为正常状态和功能,既有即刻的调整作用,又有稳定的后效应。

经络的联系和调整的范围甚广,概括为"三无",既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为了增强大家对隐形经穴疗法经六疗法的了解,以下结合实验经穴疗法学研究成果,将经穴疗法的科学验证内容加以介绍。

一、经穴疗法对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

1.对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

首先,经穴疗法对大脑皮支的兴奋一抑制过程有调节作用,应用咖啡因使狗的食物性条件反射唾液分泌增加时,刺激"环跳穴"能使睡液分泌减少,使皮层从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与此相反,采用溴化物使食物性条件反射唾液分泌减少时,同样刺激"环跳穴"又能使之增加,可使皮层抑制过程解除。用兴奋与抑制过程相“冲突"的方法,造成狗的实验性神经官能症。当刺激双“翳风”后,狗的食物性条件反射定型恢复正常。说明经穴疗法在动物身上也能看到双向调整作用。

刺激与进食,音响等各种动因结合形成各种条件反射,刺激同经其他未与条件刺激结合过的穴位,也能引起相同的效应,说明条件反射有循经泛化现象。但刺激异经穴位则未引起泛化效应。进一步证明经穴对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临床经穴治疗神经官能症,癔病,躁狂症,神经分裂症,智力发育不全、癫痛等无论属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失常还是排制过程失常,或是两者间的紊乱,都能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取得一定疗效。

在经穴疗法治疗过程中,人们不仅能见到中枢神经的电学活动,也能见到中枢神经递质产生相应变化。

2.对低级神经中枢功能的调整作用

脊髓损伤可以再生,并且可以恢复功能,这是人们已经用实验证实过的。刺激可以兴奋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也可以兴奋后角的感觉神经元,刺激经穴可使小儿麻癣后遗症,外伤性截瘫病人恢复活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经穴打法对脊髓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均有调整作用。同时能促进神经组织的血演循坏,促进其再生。

3.对外周神经的调整作用

外周神经惜颅神经,脊神经及植物神经三个部分。外周神经受到病理性损伤,会表现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刺激治疗面神经麻痹病人,通过肌电图可以判断外周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可见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收缩。

经穴疗法还能治疗面神经痛率,三叉神经痛,末梢神经麻痹,视神经要缩,耳聋、耳鸣及眩晕。表明它有改善自管通透性,改善耳蜗毛细胞的营养供应,促

进神经组织再生等功能。

二,经穴疗法对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作用

神经一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各内脏器官功能活动的枢组,各种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输送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实现其对内脏的调整作用,内分泌腺又受神经一体液的控制,相互间存在着微妙的调节和制约作用。

1.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整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均系类固醇物质,按其生理功能分为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及调节糖,蛋白质代谢两类,并能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能力,减少机体的很伤。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实验证明,经穴疗法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通过经络穴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垂体前叶分泌促背上腺皮质缴素(ACTH,以调动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产生良性调整作用。

刺激足三里、合谷等穴,观测到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使原水平提高2-3倍。而且产生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即原水平低者,治疗后调高,原水平高者,刺激后调低,而且临床症状也随之好转或消退。

经穴疗法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劝能的调整作用也可以因个体差异,环境条件,手法,刺激量,刺激时值等面有所不同。

2.对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功能的调整作用

背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细胞关系十分密切,均来源于外胚层。背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一内脏大神经支配。它分泌的激素为肾上腺激素和去甲

肾上腺素,在机体的应激反应中,特别是抗休克中起重要作用。

实验证明;经穴疗法对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功能的调整作用,是在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髓质保持联系的条件下产生。说明经络的调整需要组织的完整和连贯。无论以临床观察,还是从失血性休充动物观察,经穴治疗对血糖的作用也是高者调低,低者调高。显示了经络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据观察,刺激合谷,足三里,内关,或曲池,对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均能增强。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经穴刺激可使肾上腺髓质内的"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明显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反应加深,均显示肾上腺髓质功能明显增强。

3.对垂体-甲状腺功载的调整作用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主要为甲状腺素,具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作用。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受下丘脑一垂体的控制,调控过程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②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③再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如果血中甲状腺素浓度过高时,则反馈抑制垂体,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实验证明:经穴疗法对甲状腺功能具有双向性效应。

临床现察,经穴疗法对垂体一甲状腺功能调整的作用为双向良性调整。甲状腺的机能充进,刺激使之降低,甲状腺的机能低下者,刺激使之升高。刺激天突、廉泉、合谷等穴,可使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腺体缩小,症状消退,基础代谢率明展下降。地方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吸收和利用碘的能力低下,尿中排碘量增多。经穴刺激后甲状腺机能提高,颈围缩小,症状好转者占86.9%实验证明由于选穴不同,疗法不同,其调整作用亦有所差异。

4.对迷走神经-胰岛功能的调整作用

胰岛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促进血糖合成糖逐,脂肪的作用,有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异生作用,从而降低血糖,实验表明,血糖浓度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素,一方面作用于神经中枢,通过迷走神经控制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事实证明,经穴疗法对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有调整作用。通过病人的血糖及耐糖曲线可以观察到,原水平高者,疗后降低;原水平低者,疗后上升,均属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仅少数人有饭动。

临床刺激体克病人的素髁穴20分钟,血糖升高42%,刺激糖尿病患者足三里,测其血糖,则明显下降。

5.对垂体-性腺功能的调整作用

垂体前叶分泌三种影响性腺功能的激素,即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升乳素。第一种有刺激女性卵泡发育的作用,也有促使雄性由精管的增生和精子成熟的作用。第二种有促使黄体生成,卵泡内泡细胞产生雌激素,协助卵泡朝激素促进卵泡成熟与推卵的作用,也有刺激睾丸的间质细胞发育和分泌雄性激素的作用,也叫间质细胞刺激素。第三种有促使黄体广生孕激素的作用。

通过经穴疗法调整上述几种影响性腺功能的激素的作用,从临床中均可见到。刺激无徘卵性子宫出血者,于月经后18天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或刺激肝经、脾经、肾经及带脉等经穴,连治数月,可使排卵过程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治疗缺乳,采用刺激合谷,外关、少择,配合膻中,乳根,并以鸽素囊验定对生乳素的分泌影响。将经穴刺激后缺乳妇女血液注人鸽素蠢。结果,比对照侧鸽素赛增厚44%-169%,并与临床效果大致平衡。

上述结果可见经穴疗法对垂体一性腺系统有调整作用。此外应用经穴疗法催产,避孕或治男性遗精、阳痿等症均有一定疗效。

6.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调整作用

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垂体间的突触连接点,并与大脑边缘系统、苍白球和前脑有广泛联系。冲动到达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也起重要作用。

脑垂体分前后两叶,前叶叫腺垂体,后叶叫神经垂体。腺垂体分泌各种促激素,下丘脑腹侧部的促垂体激素区内所释放的神经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作用于重体前叶,释放保激素,保激素再作用外周靶腺产生各种激素。随激素在血中浓度变化又可反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

经穴疗法对下丘脑一看体前叶的作用已在前面结合其他内分泌腺功能介绍过了。

经穴刺激对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在正靠人的水利尿实验,刺激肾经照海穴有促进水利尿作用,而刺激育俞穴则有显著抑制作用。实践说明经穴刺激对垂体后时分泌抗利尿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经穴刺激对血压也是双向调节作用。经穴刺激三阴交等六尚有加强孕妇子宫收缩的作用。

三、经穴疗法对循环系统的调整作用

1.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枢纽,心脏在病理状态下,其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均可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和收缩力的异常。影响心脏的射血功能。经穴疗法对心脏的功能可以起到调整作用。

(1)对心率的调整作用  经穴疗法对心率的调整同样是双向良性调整。据实验经穴疗法学报道,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2人,观察416次,发现经穴刺激前后心率有改变者占94%,其中78.17%从快变慢,15.7%从慢变快,无变化者占5.6%。一般来说,心率越快,减慢越明显。刺激感出现,心率随之下降,刺激后30分钟效应最强。两小时后又开始回升,持续治疗可以趋于稳定。刺激内关,3-5分钟后,实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可以从150~200次/min,减至70-80次/mim。发作持续过久者收效较迟,可延迟至30分钟以上。窦性心动过缓惠者,中等强度快刺激,刺激后心率可以从40-60次/min增至70-80次/min,经穴刺激治疗心率失常100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胸闷91.7%,心悸90.40%,心绞痛81.3%,心电图有效率为46.8%,其中显效占27.9%。从病因分析,100例中属冠心病者有效率占44%,属功能性者有效率为53.8%,属心肌损害者疗效较差。

(2)对心律的调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早排二联率等患者112例进行经穴治疗,早搏消减的有效率为72.6%,频繁房性早搏二联率者48例,有效为73.8%,早期或阵发性心房颤动32例,其刺激48次,有效率达60.4%,最快者可见一次恢复窦性心律。但慢性心房颤动效果不大。

纠正心律失常较难,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穴位,恰当的刺激方法,才能取得肯定效果。

(3)对心功能及营养状态的调整作用实验现察证明,经穴疗法对正常人心功能及营养状态影响不大。然而,心脏病人经穴疗法,通过心磁围,可见明显变化。对各种心脏病、第一期心功能不全者刺激内关,每日1次,一周之内可获良好效果。第二期心功能不全者,每日两次,8~10天为1疗程,1-2疗程后,心悸平稳,气急平息,肝肿缩小,下肢浮肿消退,心脏代偿机能显著好转。第三期心功能不全者,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通过21侧风湿性心脏病的刺激观察,每周3次,共4周,结果有97%的病侧心脏收缩间期缩组,超声心动图显示57%的病例左室舒张期内径缩小,73.96%的病例二间瓣前叶下降速度改善,上述变化提示心肌收缩力有改善,血CAMP在第一次治疗后及疗程中均有增高,也提示心肌收缩力增谨,血中皮质醇水平有趋向正常现象。停止治疗两个月后随访,21例中15例保持治疗时疗效。

有人对39例刺激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而自停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访3-9年,有初%疗效巩固,仅20%复发。

总之,经穴疗法对减缓心率.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提高心肌收缩力,使左心功能好转,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均起到良性调整作用。说明经络穴位在调整中起到重要影响。

此外,经穴治疗还可使血脂增高的冠心病人β-脂蛋白胆显降低,对家兔实验性冠状动脉粥样班块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说明经穴疗法对冠心病形成有调控作用。

2.对血管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

经穴疗法对血管的舒张与收缩运动,毛组血管的通透性均有良性调整作用。实验资料表明,刺激同一经血,发现不同部位的血管出现不同反应。如刺激合谷穴,手足大部分皮肤血管出现收缩反应,而额部皮肤血管大多扩张。刺激足三里,手部血管收缩,但足部皮肤血管有舒缩两种反应。

临床应用经穴疗法调整血管的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效果。有人用经穴疗法治疗100例由于颈动脉剧烈扩张所致的血管性头疼,治愈率达72%,总有效率达97%。治疗血检闭塞性脉管炎186例,显效率为80.66%,总效率达97.78%,经穴疗法对徽循环也有调整作用,经穴疗法对变态反应,毒素反应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均有抑制作用,经络疗法还有改善淋巴循环的作用。

3.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经穴疗法对血压偏低、偏商均有调整作用,也就是对商血压病人有降压作用,对休克病人有升压抗体克作用。

(1)经究疗法的降压作用经穴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对继发性高血压效果不屈著。

有人用经穴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79例,治愈率达56.4%,总有效率达72.6%。第一期效果明显,有效率可达81.5%,第二,三期较差。大部分可在1-6次起效。其降压作用随病情加重而递减。

(2)经穴疗法的抗休充作用创伤性体克家免,当血压降至100-40mmHg.并伴有呼吸抑制时,刺激"水沟”,8例中6例血压国升70mmHg以上,呼吸问时改善。另两例无效。而对照目例全部死亡。

四,经穴疗法对血液成分的调整作用

血液成分包括有形成分及血液化学成分两部分,其功能有输送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保证代谢活动正常运营,传递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实现体液调节,吞噬和破坏人侵之微生物及抗原物质,完成防卫,免疫机能。经穴疗法对各项功能均有调整作用。

1.对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经穴疗法对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有影响,其调整作用同样是双向的。原水平偏高的调低,原水平偏低的调高。对正常人成健康动物影响一致,一般以升高为主,也有降低或不变者。变化以治疗后3小时最明显,24小时有变化者又恢复原水平。例如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病人,刺激合谷、大椎,足三里等穴,

可使80%-97.4%的病人自细胞上升。用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动物,刺激“足三里”,白组胞在1-2日内迅速上升,可达对照组的两倍。

2.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教量的影响

经穴疗法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均有一定影响,同样也是良性双向调整。偏低者调高,偏高者调低。对健康人或非血液方面疾病患者也有一定影响。急性阑尾炎病人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升高,治疗后5天逐渐恢复正常。

说明经穴疗法增强了造血功能,恶性贫血病人刺激膏肓,5天后红细胞由100万/mm’上升至337万/mm’,血红蛋自从30%上升至109%。

缺血性贫血病人刺激后,可使网织红细胞剧增,使异染红细胞复活。红细胞过多症患者治疗后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3.对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影响

红姻胞沉降速度代表红细胞悬部稳定性,刺激正常人足三里等穴,多数血沉加快,少数减慢。机体伴有炎症时,多散血沉加快,应用经穴疗法,可使其减慢或恢复。

4.对血小枢数量的影响

经穴疗法对血小板数量的调整也是双向反应,偏低者调高,偏高者调低。刺激合谷,内关可使多数正常受试者的血小板增加。刺激足三里,合谷、肝俞,脾俞可使自小板减少性紫瘢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建病人症状好转,血小板均有上升。刺激大椎,足三里、曲池、内关等穴,能使腩脏切除后导致的血小板过多症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下降。

5.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经穴疗法对血浆纤维置白降解产物(DP)也有调整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中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保持血管正常的通透性,在不断降解与形成的精春平衡中,血中FDP保持一定水平。病理初期,纤雄蛋白生成增加,裂解也增加,仍保持平衡;当病情继续发展,平衡逐渐被破坏,出现血检,阻塞血流。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