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病之发以时者,此由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尾骶,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蓄积乃作。夫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则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独常在也,而疟得以时休者,何也?由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阳遇邪则蜷,阴遇邪则紧,蜷则恶寒,紧则为慄,寒慄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汗出,旦中旦发,晚中晚发。夫疟,其人形瘦,皮必粟起。问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愈,月尽解。(出第十一卷中。)
《广济》疗疟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 升麻(二分) 蜀漆(一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一服二钱匕,和井华水煮米半合,顿服。少间则吐,吐讫则瘥。忌生葱、生菜及诸果子、生冷、油腻等物。
又疗疟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上一味,切,以浆水三升,浸经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之。后微吐,瘥止。忌生葱、生菜。(《近效》疗疟间日或夜发者。张文仲、《备急》同。并出第一卷中。)
张仲景《伤寒论》辨疟病。师曰:夫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而脉微者,其候必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呕也,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在心脏,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
又辨疟脉。夫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温药愈,数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吐之瘥,脉弦数者风疾也。以饮食消息之。
又辨疟,岁岁发,至三岁发连日,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疗之不得攻其痞,但虚其津液。先其时发汗,其服汤已,先小寒者,渐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而愈。疟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
又问: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者,当月尽解也。如期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宜急疗之。大鳖甲煎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心(三分) 葶苈(二分,熬) 石韦(二分) 厚朴(三分,炙) 牡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洗) 人参(一分) 䗪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炙) 桃仁(三分,去皮尖,熬)
上二十三味,末之,取锻灶下土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土,候酒尽一半,著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忌苋菜、生葱、胡荽、羊肉、饧等物。(《千金》有海藻、大戟、虻虫,无赤硝、鼠妇,用锻灶灰一斛。)
又疟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栝楼根(四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经心录》疗劳疟。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疗诸疟方。
取青蒿(一把)
上一味,以水(一升) 渍,绞取汁,尽服之。(《备急》、张文仲同。)
又方
鳖甲(三两,炙)
上一味,捣末,酒服方寸匕,至发时令服,三服,兼用火炙,无不断者。忌苋菜。
又方
牛膝茎叶一把,切,以酒三升,渍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气,不即断,更作,不过三服止。(文仲、《备急》、《集验》同。并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疟,膈痰不得吐,宜吐之,常山乌梅汤方。
乌梅(半两) 桂心(半两) 芫花(半两) 豉(五合,绵裹) 半夏(半两) 常山(半两)
上六味,切,以酒三升,水四升,合煮取二升,分三服,必得吐。一方取三升。忌生葱、羊肉、饧、生菜。(一方无半夏、常山。)
又疗疟丸神方。
人参(三分) 铅丹(三分) 天雄(十分,熬)
上三味,捣合下筛,蜜和。初服二丸,如梧子,临发服二丸,中当温热,四肢淫淫痹为知。服药忌饱饭食,疟断后,食如常,万不失一。(《备急》、文仲同。)
又疗疟撩膈汤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三两,炙) 菘萝(二两) 乌梅(十四枚) 黄芩(二两) 瓜蒂(十四枚) 栀子仁(十四枚,擘)
上七味,切,以酒二升,渍一宿,明旦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生葱、生菜、菘菜等。
又疟结实积热,烦扰迷冒,寒热但多,绵惙困笃,常山大黄汤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三两,炙) 前胡(二两) 大黄(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下大黄,煎取三升,分澄令冷。初服七合,中服八合,比欲发服九合。王文州大子因疟危困,服此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
又疗疟,醇醨汤方。
生姜(三两) 乌梅(三七枚,擘,一方十四枚) 甘草(三两,炙) 桂心(二两) 常山(三两) 蘘荷根(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曰醇,未发时,须顿服,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曰醨,至发不断,复顿服,甚良。别方说,发日平旦服醨一升,以醇著头边,若欲发便服醇,神良。二说不同也。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二十二卷中。)
《千金》麻黄汤,疗疟须发汗方。
麻黄(四两,去节) 大黄(四两) 瓜蒌(四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服,临发更服,服后皆覆取汗。忌海藻、菘菜。(《集验》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疗疟病,医不能救者方。
以绳量病人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著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则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则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神验。男左足,女右足。(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疗疟,会稽赖公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石膏(八两,碎,绵裹) 甘竹叶(一把,切) 糯米(一百粒)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明旦欲服,今晚渍于铜器中,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向明取药,于病人房门前,于铜器里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日欲出一服,临发又一服。若即定,不须后服。取药滓石膏裹置心上,余四分置左右手足心,甚验。忌生葱、生菜。(出第四卷中。)
《备急》华佗常山桂心丸,神良方。
甘草(炙) 常山 大黄 桂心(各四分)
上四味,末之,蜜和。平旦服如兔屎,每欲发服六丸,饮下之。欲服药时,先进少热粥良。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疗疟,常山丸方。(裴右庶送。)
常山(四分) 青木香(四分,南者) 蜀漆(一分) 牡蛎(二分,煅) 大黄(二分) 乌梅肉(一分,熬) 丹砂(二分,研) 豉(二分,熬) 知母(二分) 鳖甲(二分,炙) 麻黄(一分,去节)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未发前粥饮服五丸讫,微吐后,须臾任食,至欲发更服十丸。忌苋菜、生血物、生葱、生菜、油腻。(崔氏同。)
又疗疟丸方。
常山(三两) 甘草(二分,炙) 知母(四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未发前饮服十五丸,临发服十五丸,得快吐则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并出第十五卷中。)
《必效》疗疟,鸡子常山丸方。
取鸡子一枚,断开头,出黄及白令尽,置小铛子中;又取常山细末,量满前空壳,又倾铛子中;又量白蜜还令满壳,复倾铛子中。三味同搅,微火煎之,勿停手,微冷可丸则停,丸如梧子。如病人午时发,巳时服三十丸,欲至发时又服三十丸,用饮汁下。欲吐任吐,亦如前。服讫,更不发者,不须服。服后禁脂腻、油面、生菜、瓜果七日。此方敕赐乔将军,服之立效。(《小品》、崔氏、文仲、《延年》、支家、《备急》并同。)
又疗疟不瘥,虎骨常山丸方。
虎头骨(炙) 常山 甘草(炙) 鳖甲(炙) 乌梅(熬) 葳蕤 白薇 升麻 茯苓 石膏(研) 知母 麦门冬(去心) 豆豉(熬) 地骨白皮
上十四味,各等份,合捣,蜜和,丸如梧子大。未发前,日晚空肚服二十丸,至发日,平旦服四十丸,如人行十里,食白粥一碗。欲发时,亦服三十丸。三日内慎生冷,万无一触,不吐自瘥。魏右史处得,云奇效。忌海藻、菘菜、大酢、生葱、生菜、苋菜。
又疗疟,常山酒方。
常山(一两,切) 独头蒜(一颗,去根茎,横切) 糯米(一百粒) 乌豆(一百粒) 清酒(一升)
上五味,病未发前一日,以酒浸药于碗中,以白纸一张覆之,碗上横一刀。欲发时,三分饮一分,如未吐,更服一分,得吐则瘥。忌生菜、生葱。(并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疟,豉心丸方。
香豉(五合,熬令色变) 常山(二两) 大黄(三分) 附子(二分,炮)
上四味,捣筛,蜜和丸。服如大豆十丸,当勿食。比至发来,令服三十丸,疟不止亦可至四十丸,疟必止。若膈上有停痰,欲吐听之。若腹中实,欲下亦无妨。常有验。忌生葱、生菜等。(杨孔思方。出第四卷中。)
又乌梅丸,疗疟无问温瘴、痰疟,悉皆主之方。
乌梅肉(二两) 常山(二两) 鳖甲(二两,炙) 香豉(二两) 蜀漆(二两,生用) 人参(一两) 肉苁蓉(二两) 桂心(二两) 知母(二两) 桃仁(二两,去尖皮,别捣如稀饧)
上十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桐子。空心以酒饮任下三十丸。忌生葱、生菜、苋菜、海藻、菘菜。(一方有升麻、甘草各二两,为十二味。)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