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台秘要

中蛊毒方二十一首

《病源》: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惟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患祸于他,则蛊主吉利,所以不羁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飞蛊,去来无由,渐状如鬼气者,得之卒重。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著蛊毒,面青黄者,是蛇蛊。其脉洪壮,病发之时,腹内热闷,胸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常痛,又心腹如似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治,肝膈烂而死。其面色赤黄者,是蜥蜴蛊。其脉浮滑而短,病发之时,腰背微满,手脚唇口悉皆习习,而喉脉急,舌上生疮,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尽烂下脓血,羸瘦,颜色枯黑而死。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脉沉濡,病发之时,咽喉塞,不欲闻人语,腹内鸣唤,或上或下,天阴雨转剧,皮内如虫行,手脚烦热,嗜酢食,咳唾脓血。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若虾蟆,若成虫吐出,成蝌蚪形,是虾蟆蛊。经年不治,啖人脾胃尽,唇口裂而死。其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冷乍热,手脚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经年不治,啖人血脉,枯尽而死。

欲知是蛊与非,当令病人唾水内,沉者是蛊,浮者非蛊。又云: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当令病人唾水内,唾如柱脚,直下沉者,是蛊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又云:含大豆,若是蛊,豆胀皮脱,若非蛊,豆不烂脱。又云:以鹄皮置病人卧下,勿令病人知,若病剧者,是蛊也。又云:取新生鸡子煮熟,去皮,留黄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齿微啮,勿令破,作两炊时,夜吐瓦上,著霜露内,旦看大青,是蛊毒也。

昔有人食新变鳢鱼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发热烦冤,欲得水洗沃,身体摇动如鱼得水状。有人诊云是蛊。其家云:从无此毒,不作蛊治,遂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著头相叉,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从外抱膝中痛,低头入膝间,两手交叉头十二通,愈蛊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气。又云:常度日月星辰,清净,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治心腹病。又云:治百病邪蛊,当正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故,存视五脏,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鲜明洁白如素,为之倦极,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体。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复为之。又当存作大雷电光,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论曰:蛊毒千品,种种不同,或吐下鲜血;或好卧暗室,不欲见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如此种种状貌,说不可尽。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时,皆于九孔中,或于胁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辟恶药,则百虫、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养生之家,大须虑此。以下亦有灸法,初中蛊,于心下作艾炷灸一百壮,并主猫鬼,亦灸得瘥。

又论曰:世有拙医,见患蛊胀者,遍腹肿满,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涩,以水病疗之,近服水药,经五十余日,望渐痊愈,日复增加,奄致殂殒。如此者不一,学者当细寻方意,消息用之,万不失一。医方千卷,不尽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备述云尔。(出第二十五卷中。)

《广济》疗蛊毒方,服此升麻散,三四日后,即服前光砂丸方。

升麻 桔梗 瓜蒌(各五两)

上三味,捣为散,以熟汤洗所患人阴中,再以浓汁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二匕,内消。忌黏食、猪肉。(出第四卷中。)

《肘后》疗中蛊毒诸方,人有养畜蛊毒以病人。凡诊法中蛊状,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不即疗之,食人五脏,尽即死矣。欲知是蛊与非,当令病人唾水,沉者是,浮者非也。(《小品》、文仲、《备急》、《集验》、《千金》并《翼》同。)

又欲知蛊主姓名方。

取鼓皮一片,烧灰,末,以饮服,病人须臾自当呼蛊主姓名,可语令知,便即去,病愈矣。亦有以蛇涎合作蛊毒,著饮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种积年乃死,疗之各自有药,江南山间人,不可不信之。

又方

以蘘荷密著病人卧席下,亦能令呼蛊主姓名也。(文仲、《备急》、《千金》并《翼》同。出第三卷中。)

《小品》疗蛊方。

鼓皮(广五寸,长一尺) 蔷薇根(五寸,如足拇指大,细切,本方云莨菪根)

上二味,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当下蛊,即愈。(《千金》、《古今录验》同。《千金》治蛊吐下血。)

又方

土瓜根大如拇指,长三寸,切,以酒半升渍一宿,一服当吐下。(《古今录验》同。)

又方

皂荚三挺,长一尺者,炙去皮子,美酒一升,渍一宿,去滓,顿服。(《古今录验》、范汪同。《肘后》云:以酒五升,分三服。)

又方

取荠苨根,捣为末,以饮服方寸匕。(《古今录验》同。)

《千金》犀角丸,疗蛊毒百病,腹暴痛,飞尸,恶气肿方。

犀角(末) 羚羊角(末) 鬼臼 桂心(各量四钱匕) 天雄(炮) 莽草(炙) 珍珠(研) 雄黄(研,各一两) 麝香(半两,研) 贝齿(烧灰,五枚) 赤足蜈蚣(五节,炙) 射罔(如鸡子黄,三枚)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熬)

上十三味,各捣,合筛之,以蜜和,为丸如小豆大。服一丸,不知,增一丸。卒得腹中痛,飞尸,服如大豆二丸。若恶气肿,以苦酒和以涂之,甚良。以绛囊盛药,系男左女右臂辟恶,可以备急疗万病也。忌如常法。(崔氏、《古今录验》、范汪同。出第一十五卷中。)

《千金翼》疗蛊毒方。

槲木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蛊出也。并疗蛊下血。(出第十五卷中。)

崔氏疗蛊方。

黄栝楼根干者二两,捣,以绵裹,酒一升渍一日,去滓,温服之,少时,即吐利,蛊即出,后煮粥饮服一两盏,吐利即断。不断,即煮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一两服之。此根惟山南者好。(出第三卷中。)

《备急》疗蛊方。

取白鸽毛、粪烧灰,以饮和服之,良。

又疗蛊方,人家虽藏此方,而不知如此效验。

捣生栝楼根,取汁一升,酱汁少许和,温服之,须臾吐蛊出。试验。(并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疗蛊毒,大神验方。

大戟 桃白皮(东引者,以火烘之) 斑蝥(去足翅,熬,等份)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一服其毒即出。未出,更一服,蛊并出。李饶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则以酒服;若食中得,以饮服之。(崔氏、《千金》同。《肘后》云:斑蝥一分,桃皮、大戟各二分,和枣核大,米清饮服,吐出蛊。十日不瘥,更一服。《千金》、崔氏云服八捻。)

又方

胡荽根,捣取汁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方

取未钻相思子二七枚,捣碎为末,暖水半盏和搅,顿服之令尽,即当欲吐,抑之勿吐,若耐不得,即大张口吐之,其毒即出。出讫,服稀粥,勿食诸肉。轻者但服七枚瘥。无问年月深浅,非常神效,勿轻之。

又试蛊法。

取银匙,若箸或钗,含之,经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出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疗蛊方。

巴豆(十枚,去心皮,熬) 豉(半升,熬) 釜底墨(方寸匕)

上三味,捣筛为散。清旦,以酒服如簪头大,小行,蛊主当自至门,勿应之,去到家,立自知其姓名。

又雄黄丸,主蛊毒中药欲死方。

雄黄(研) 朱砂(研) 藜芦(炙) 马目毒公 皂荚(炙,去皮子,二分) 莽草(二分,炙) 巴豆(去心皮,熬,各二分)

上七味,捣筛,以蜜丸如大豆许,服三丸,当转下,先利清水,次出蛇等。当烦闷者,依常法可用鸭羹补之。忌如常法。

又疗中蛊毒方。

取牡丹根,捣末,服一钱匕,日三服,至良。忌胡荽。(范汪同。)

又疗中蛊胡洽方。

以猪胆导下部,至良。(《肘后》、《集验》、范汪同。并出第四十五卷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