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则髓海失养,即可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如在小儿,则可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在成年,则多表现为记忆力衰退,精神委顿,懈怠安卧。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病症牙齿属骨骼的一部分,称为"骨之余"。既然齿与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动摇或脱落;若背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松动,甚则早期脱落。
发,指头发。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的精气充盛,可以显露于头发上,故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与脱落,胸译与枯稿,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以充养,面且亦有赖于血液的调养。所以又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但发的生机,根本则在于肾。这是因为肾能藏精,精能化直养发之故。所以,头发的黑白和荣桔变化,言随着肾中精气的盛衰而变化。青杜年时期,由于精血亢盛,故发和而光择;老年时期,由于精血衰少,故毛发变白而脱落。一般说来,这是正常的规律。但临床所见某些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则多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
(5)肾窍力耳及二阴肾窍有上窍与下窍之分,在上则开窍于耳,在下则开窍于二阴。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能力较强。若肾中精气虚衰,则壁海失养,耳的听力减退,可见耳鸣,耳聋,甚或听力丧失。至于老年人的耳聋失聪,则系肾中精气生理性衰减所致,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于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至于人的生殖机能,亦为肾所主,已见前述,不再重复。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转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则可致肠液桔演而便秘;若肾的阳气虚损时,则气化无权,可导致阳成便秘或附虚滍泻;若肾虚封藏失司时,则又可见遗精,滑泄或久泄,滑脱之症。故说背开窍于二图。
二、六腑
1.胆
胆即胆囊,为囊性器言。胆局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直接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理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胆汁昧苦,其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水谷之纳化,故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意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与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生化正常,徘泄畅达,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健旺。反之,若肝失硫猜,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腺胀,便溏等。若胆计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若旧汁外溢,道流人血脉,熏染肌肤,则可发作黄疸,可见一身面日发黄等病症。
总之,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胆为六腑之一。但是,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钛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计,与胃,肠等有别,故又属弯恒之腑。
2.胃
胃,又称胃腕,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胃与脾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
(1)主爱纳,腐热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人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部分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牌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徽,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可以看出,牌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胃功能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
牌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又常概括称为"胃气”。正是由于脾胃具有消化饮食物.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衰。一般而言,胃气不意,预后较好;胃气衰竭,则预后多为不良。所以又有“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并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2)主通降,以降为和而为“水谷之海",饮食物人胃后,经过胃的腐熟,必须下行面人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戴象学说中,主要以脾升肯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概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作用即是降浊,而浊降则是受纳得以正常的时提条件。所以,若胃失和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由于性气在上还可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以及大便秘结不通等病症。若胃气不仅失于和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递,则可出现模气酸腐,恶心,呕吐,呢道等症。
3.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部别睛浊。小肠与心有经脉相互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1)主黄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成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之鎏器。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小肠有化物功能,则体现于将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从而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傲物质,以利于彻痛吸收。
(2)秘别清油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接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性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徼和食物或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徼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放又称"小肠主液"。而无用的本液则渗人膀胧。这就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与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君;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异常,则大便稀薄面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之多寡与尿量有关。
总之,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独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亦是脾胃升清降独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之便瞎,泄得等症。
4.大肠
大肠居于下腹中,其上口在闸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揣肛门。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化帽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与胖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可以看出,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亦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正是由于大肠具有吸收部分水液的作用,因而又有“大肠主津"的说法。
5.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揣官。在人体脏腑之中,膀胱是人体多余水液汇聚之处。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屑,故膀胱与肾相为表里。
膀的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人体饮人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律液分布于全身。而经过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通调之道而下达于臂和膀胱,井由膀胱暂时贮存之。故尿液为津液所化,是在臂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胧,尿液在膀胧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以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肪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为小便不利,尿有余历,甚至尿闭;或是速尿,甚则小便失禁。应当指出,膀胱的这些病变,归根结底,亦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6.三焦
三焦亦为六腑之一。因为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正如《类经》所指出的,三焦是"疲府之外,躯体之内,包岁诸藏,一腔之大府也,"三焦的生理功能,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理解。
在整体方面,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水液运行之通路。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的升降出人之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椎动各个腑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面起到主持诸气的作用。
(2)疏通永道,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是人体水液升降出人的道路。全身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脐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因此,三集的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津液代谢方能维持正常。若三焦不利,气机阻塞,则津液代谢障碍,而肺,胖,肾等里输市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因而常可致水湿之和泛滥,可形成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
应当指出,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人;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人的通道,必然是且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人的通道,亦必然是气的通道。
在局部方面三焦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各部位又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即包括了心,肺两脏。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钛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故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酬"为主。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丁脾胃在内。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功能特点,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枢,即指枢细。
下焦的部位是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是指擦激糟粕和尿液。故其功能特点,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