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先贤对性命之学,已经讲得很多了,今天我再接着讲,既有承传,也有见解。
性是命的根。
定住性,才能立住命。
命是身的根。
立住命,才能安住身。
命是性的果,身是性命的果。
扎下根,才能结出果。
定不住性,就立不住命;立不住命,就安不住身。
安不住身是果不好,立不住命也是果不好。
果不好,原因在根上,是性根不好。
古人说心上住着三个性:天性、秉性、习性。
今天我化繁为简,只说两个性:自性、习性。
自性是无恶无善的,习性是可善可恶的。
无恶无善就是老子说的德善;
就是儒家《大学》里说的明德、至善;
就是孟子说的自性本善。
习性远离自性,放纵情欲、沉迷物欲,心随境转,就是恶。
习性趋近自性,收敛情欲,格除物欲,境随心转,就是善。
习性有善有恶,因为有对立;自性无善无恶,因为无对立。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机在于对立,因为心有了对立,所以才有了美与丑,善与恶等相对名词概念,若心无对立,则无美亦无丑,无善亦无恶。
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不论善的还是恶的,统统用一颗没有对立的心去对待,这称之为德善,德善就是上德,是明德,是上善,是没有对立的至善,是自性本善,是性德。
德有功德,有福德,有性德。
功德是修行来的。
福德是布施来的。
性德是本自具足的。
有功德,必定有福德。
有福德,未必有功德;
功德圆满,性德全显。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做了善事,不放在心上,哪里做哪里了,因为他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就不会刻意,不会刻意的追德求善,所以他有德,有功德也有福德。
下德之人,做了善事,总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因为他有对立,有对立就会刻意,就会刻意追德求善,所以他有福德,但没有功德。
人命不好是果,要改命,改命当从根子上改,根子就是性。人身得了病是果,要祛病,祛病当从根子上找病因,根子就是命和性。改命不如化性。把性化了,化习性为自性;化惯性为定性,性就好了。性好了,命就好了,身也好了,病也好了。
定不住性,就得性上的病,性上得的病,是习性染的毛病。
立不住命,就得命上的病,命上得的病,是命运上的障碍。
安不住身,就得身上的病,身上的病,是习惯染的病。
性上的病,会影响命运,命上的病,会影响身体健康。
反过来也一样,身上的病,会影响命运;命上的病,也会影响性的不净。
改性要做化疗,化疗需要三颗心来化:清静心、慈悲心、平等心。
心上的病,多是性上的病。心上得了病,命运一定不好,身体一定多病。因为他定不住性。没有定性,就没有常性。佛家讲戒定慧,没有定性,就没有智慧。《左传》中说:“人弃常,则妖兴。”没有常性,人活的就像个妖,妖多夭寿,作个短命鬼,多么不幸。
《易经》有三个法则:不易、变易、简易。
不易就是恒常不变,就是自性,是真心实相。
变易是无时无刻不变,分分秒秒、刹那刹那变化的,变易就是习性,是我们的念头变化出来的,是妄心虚相。
简易就是简单、平易。简单就是对每一个念头只有阴阳、真妄、是非、正邪的相对分别;甚至对每一个念头没有对立,不做分别。平易就是平常无奇,易知、易行。
我们若能牢牢抓住不变的自性这个根本,以不变应习性之万变,最终让每一个念头都回归简单平易,我们的人生就会圆满自在。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