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超值治疗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

第五章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治疗的原则方法(1)

隐形针务作为一种体表经穴刺激的治疗手段,有着多方面的调整效应,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可以表现在消除或减轻主警症状,调整机能失常,改善病例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美容效果和预防疾病产生等请多方面。应用隐形针灸经穴疗法治疗的原则方法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一,隐形针灸经穴疗法的应用原则

1.首选治疗与辅助治疗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治疗应用,要按照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隐形针灸自身的特点,正确辨证,(症状的轻重程度、症状性质特性,症状主次关系),辨病和经络辨证,科学选择适症病症应用隐形针灸经穴疗法治疗,方可收到理想治疗效果。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阶段,是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他形针灸经穴疗法泊疗可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应首选隐形针灸治疗,这样一方面隐形针灸治疗效果在某方面胜过药物和其他疗法,另一方面减少和防止药物滥用和药害蔓延,还可以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有一些疾病病情特殊,不能使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但又必须治疗者,也应首选隐形针灸治疗,如糖尿病患者,患感冒后,不能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和中药发幵治疗,解除感冒症状,首选隐形针灸治疗即可有效控制感冒症状,又避免解热慎痛药物治疗给糖尿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就是一些疑难病康复治疗,如中风偏擦等,需要首选隐形针灸治疗。对于一些器质性疾病或者必须通过手术,药物治疗的疾病,隐形针灸能够减少其后遣症,耐作用或协同提高疗效,隐形针灸应作为辅助治疗惜施应用。如隐形针灸配合抗菌药物,能够提高抗菌效力;隐形针灸对于恶性肿瘤等多种疑难病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体质,促进整体功能恢复,减轻毒副反应和振高生存质量等。

2.及时治疗与坚持治疗

应用隐形针灸经穴疗法治疗,治疗时间和治疗量与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关系。隐形针灸属于调节治疗,治疗时间越早越好。个人家庭应用胞形针灸自我泊疗,只要身体功能稍有失调,就应用隐形针灸及时泊疗,这样可以根快阻断疾病发展,在疾病早期阶段或痢芽阶段达到治愈。只要有病及时用隐形针灸治疗,个人家庭完全可以不用药物,就能够有效防止常见病、多发病。隐形针灸完全可以裤家庭常备小药箱。医疗机构应用隐形针灸医治病人,对适应病症更要及时用隐形针灸治疗,不要耽误治疗时机。同时,隐那针灸治疗效果还取决于是否能够按疗程安排坚持治疗。作为隐形针灸治疗医生,掌握总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病情设置治疗目标,预计全程或阶段的疗效。一个病人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治疗,是开始设置治疗方案时应当考虑的内容。急性病一般治疗时间较短,约需3-5天或3-4周左右。慢性病,一般治疗时间较长,有的需要数月或数年治疗。如难以作出准确预测,可试用隐形针灸治疗5-10次,观察后再作出判断。连续的每次治疗构成治疗时间总量,适宜疗效观察的阶段就形成了“疗程"的概念。隐形针灸临床对于“疗程”的确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隐形针灸产生效果所需的治疗时段或改数,二是隐形针灸效应积累后产生不应期出现的时间。确定完成首次疗程的时段或次数,并确定停止治疗的时间,观察其疗效再决定续治计划。目前临床上对多数慢性病,一般以隐形针灸治疗7-10天为1疗程,每疗程问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急性病一股5-7次为1疗程,疗程问隔2-3天。疗程间隔有利于患者的经气恢复,改善躯体疲乏,萧兔兴奋性降低而影响疗效。临床上许多神经系统病变,如面师等常常在疗程间隔时间内出现明显好转。疾病经隐形针灸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但改善病理状况往往需要治疔量的积累,只有病理改善,疾病才能痊愈.达到防止复发,也是“治病求本"和以求根治的目的。急性病治疗,在症状消除后,需要继续治疗1-2疗程,以巩固疗效。对于哮喘,慢性肝类,肿瘤等顽固性疾病,还可以设置每年定期治疗的方案。

3.单独治疗与配套治疗

如前所述隐形针灸的应用,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阶段,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等可以单独应用隐形针灸经穴疗法而取得治疗效果。同时,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应用隐形针灸治疗需要与其他治疗措施配套治疗,以获得更住的治疗效果。单独应用隐形针灸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配套搀形针灸食疗技术,隐形针灸水疗技术,隐形针灸气疗技术辅助治疗,可以收到理想的协同治疗效果。如应用隐形针灸治疗单独性肥胖症,在隐形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隐形针灸食疗.瞄形针灸水疗、隐形针灸气疗,减肥效果明显增强,与单独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对于一些复杂难治的器质性疾病,或者必须通过手术,药物治疗的疾病,还需要配合于术与药物治疗,以保证其治疗效果。

二、隐形针灸经穴疗法的治疗组方

隐形针灸经穴疗齿泊疗选穴组方首先要住意选穴依据,选穴,是在审查病症后实施治疗的第一步,强调准确、有效和精巧。准确,临症的针对性要强;有效,依据经络,脏腑学说和现代医学理论,选择效果明显的腧穴:精巧,选穴要求少而精,合乎治疗原则和要求。

1.继方依据

(1)经络学说十二经脉各有所主病症,即指经络穴位的主治症而言。经络是指人体内各种联系的通路,经络的联系通路,主要是以六惊的远近治疗作用为依据,包括外面浅的方面,是穴位与穴位相联系;内而深的方面,是穴位与内脏相联系,以及内脏与内脏相联系。经络学说将四敢部的穴位称作"根”、“本”,头面,躯干部的穴位称作"结”,"标”。十二经脉"根"于四肢,"结"于头,胸、腹,称为"四根三结"。经脉加上经别和络脉,其联系面很广,再加上各经脉之间的交会关系,就更显得错综复杂。这些联系,一般可用以解释穴位治疗作用的多样性。主要是说明穴位不但有局部作用,银近作用,还有深达内脏的远道作用,其中有规律可循。因此,经络主要是说明穴位作用的联系,是概括取穴规律的理论。穴位各有其主治症,同英(经)的穴位其主治症相似;在归纳主治症的基础上,各经都有其所属的病候,这是经络与疾病的联系。传统经络理论对临床选穴的指导,是从经结系统归纳腧六的治疗作用,隐形针灸通过这些穴位的治疗,发挥穴位的治疗作用,除了能治局郎和邻近部的病症之外,还能治远隔部位的病症。如病位在上的取下部腧穴,病位在下的取高处脑穴;病在头的取足部穴,病在腰的取膝以下等。这种远近范围内治疗作用的联系,也是确定经络路线的一种依据。

(2)脑大主治喻穴主治及其特定穴,是临床选穴依据的又一重要方面。喻穴主治内容的来源,主要依据于《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籍的记载,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经络学说的形成与穴位的治疗联系有关。这种联系主要是指四肢时,膝以下的一些穴位与头面.躯干和脏腑之间的治疗联系。全身穴位对于局都和邻近区城的治疗联系,一般都春易理解,即楼近什么脏器就能治疗什么脏器的病症。在头面和躯干鄱的灾位多数是这样。古代医家所提出的一些特定穴,在体现这种治疗联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即就四肢和躯干部的特定穴的具体运用做一说明。

[五腧穴]五腧穴主治病症备有特点,如井穴可用于神志昏迷.精神错乱的五脏邪实病症;荣穴可用于实热病症;输穴可用于肢体沉重.关节痛或时轻时重的病症;经穴可用于咽喉,咳端,寒热的病症;合穴可用于饮食不节的胃肠病症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将五腧穴的运用惹围概括为示,输治疗外部的经络病症,合穴治疗内部的脏腑病症。《班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子母补挥。五腧六中的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位于四肢末端。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在足三阳经上各有一个合穴,总称为下合穴。治疗六腑病以下合穴为主。六腑下合穴的运用,临床上主要治疗胃肠和膀胱病证。

【十二原穴]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个原穴。原六的意义与脏腑的元气相关,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足三阴井输(原)灾的治疗范围。原穴主要用于五脏病证的治疗。

【十五络穴]将穴运用可根据络脉辨证的虚与实取穴,还可以依据经络表里关系进行配穴。

【十六郄穴]指气血汇獭的空隙。临床多用于急性病痛,亦是压痛检查的要穴。

[脏腑背俞穴]背部的脏腑肯俞穴,能反映各脏腑的病症,常用于治疗内董病。十二经脉"车"在四肢,其"标"主要即在背俞穴。

[三腑募穴)背俞穴和募六同用于内脏病的诊察和治疗,如思虑过度,不能决断,导致胆经气上道见口苦,治疗取胆募日月,胆俞。背俞和募穴,主要是根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确定位置和实施治疗。

[交会穴]经脉交会,说明了经脉之间的功能联系,结合穴位来看,则可用来解释穴位治疗作用的共同性,如下腹部的关元,中极,是任脉与足三团经的交会穴,主治男女生殖.泌尿方面病症;下肢足三阴经穴,也能共同主治这方面的病症,就是由于存在与任脉的交会关系。从经脉在躯干部的不同走向和交会,又可分析各经脉功能和穴位治疗作用的不同特点。如是太阴经脉交会于下腕、日月,期门,中府,其所属穴位能主拍牌胃,小腹及胸肋部病症;足少阴经脉交会于长强,上达康泉,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肾,膀胱、腰、特、肺,喉病症;足厥阴经脉交会于曲骨、冲门、府舍,上达头顶,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肝细,阴部,胁肋及头部病症。

【八会六]八会穴为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貌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杆,髓会绝骨。可以看作古代早期疾病的分类,配合了相应的穴位。临床可以从腧穴的主治范围选择使用。

(3)反应点针灸临床君常采用"对症选穴",是减轻病痛的必要手段。对症选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用反应点。反应点不仅有助于诊察疾病,还是朝激的有效点,其中也蕴涵着许多经验成分。例如,胃痛成腺泻时触及梁丘压痛,刺激止痛:前臂神经痛或麻木,找四续时于背方向又感应,刺激有效;胆绞痛时,取阳陵泉到胆囊六的压痛点;下肢神经痛时,压痛常在美元俞附近/整嵴中点、排骨小头后下方,以及环跳,秩边、承扶、股门、委中,承山和悬钟附近等,治疗选择压痛点具有明显镇痛效果(4)神经生理等其他理论隐形针灸临场选六引入了腧穴理代研究成果,从现代解剖和生理,病理中归纳腧穴的运用规律。

[结合解剖部位选穴]在病变的脏器或器官附近选穴,如颅内病变,头痛、眩晕等,可选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等头部穴位;眼病,可选睛明、承控.瞳子铺等眼周穴位;舌强或语言不利,可选金律,玉液,廉泉等口腔附近穴位。内脏病变,一般可以在胸腹郎或背部的脏器表面投影区内选穴,如咳嗽,哮喘,可选天安.腋中,肺俞、定喘等;胃病,可选中脘、梁门,建里,胃俞等;背病,可选三焦俞、

背金、天框等;膀胱病,可选中极、水道、横骨、膀胱俞等。

[按神经节段选穴]临床根据病变内脏与相联系的神经节段关系,刺缴相应神经节段的神经根部,一般以脊穴的主治范围为选穴依据,从疼痛和感觉障碍的部位及其节段分布的关系选夹脊穴的位置。如上肢桡侧疼痛、麻木,可选5-7夹脊穴;上肢尺侧疼痛、麻木,可选颈6-胸2夹脊穴;下肢神经痛,可选腰2~骶2夹脊穴等。

[按神经干分布选穴]解刮观察道,经穴刺激点正当神经干的152穴,刺激点旁又神经干的共157穴,在同一穴位发现与浅层皮神经和保部神经有关者149穴。这显示了穴位与神经的衡切关系。临床经常运用对神经干的刺激取得疗效,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如持经痛,麻绑,瘫疮等。

[结合现代研究选穴]临床和实验的研究成果中,有关腧穴作用的效应对我们临床治疗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病理机制方面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刺激素部,水陶可引起呼吸即时性增强,并有短时间升高血压作用,水沟还能使心率增快,均可用于急裁;内关可调整心率,患者心率快时可减慢,慢时可加快,配间使、心俞减慢明显,配素髎、通里增快明显,并引起血管收缩反应而有升压作用,配足三里用弱利激具有降压作用:刺激合谷,外关引起血管扩张反应;合谷可调整胃酸和解除食道痉辛,配公孙更为明显;太冲有缓解新约肌的作用,配阳酸泉可用于胆囊病变;肾俞,照海可增强肾的泌尿功能;足三里对免疫系统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配大椎可增强自组胞的春噬能力和网状内皮系统机能,有助于抗体形成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选穴配方

选穴配法,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拍疗效果,所以临床配穴时需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以法统方,做到处方严谨,腧六主次分明。切记单纯从局部着眼,孤立地看待病症,避兔"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缺乏整体性的治疗处方。配穴方法历来很多,现将常用的五种配穴方法介细如下;

(1)选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六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揩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待证取六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勉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如《灵柜》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鹿,足三里等。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会六,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眼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位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大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匮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输亢配伍成方的配六方法。《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儿脏胞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六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树引阳”。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如胃痛,背郁取百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国经取六。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暖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大上下配穴陆,是泛指人身上部腩穴与下部输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陆在临床上应用最广,例如胃痛,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头痛项强取昆仑等。

(5)同名经配穴左右配穴法,是根据病邪所犯经络的不同部位,以经络循行交叉特点为取穴依据,在《内经》“缪刺"的原则下配穴组方的方法。它既可左有双穴同取,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既可取经六,又可取络穴,随病而取。例如:左侧面瘫取右倒合谷,右侧面蜥选左侧合谷;左侧头角痛取有侧阳陵泉,使溪,有侧头角痛取左侧阳酸泉.侠溪。又因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对于内脏病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以加强其协调作用。例如胃病取两侧的胃俞.足三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