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此论证有表里,法有汗下,若颠倒错误,则为治之逆也,逆之则变生矣。夫邪气在表,本当发汗而反下之,必有变逆之患,此为治之逆也。若先发其汗,则治不为逆。邪气在里,本当先下之而后他治,若反汗之,则必有变逆之患,故亦为治之逆。若先下之,则治不为逆矣,此治法之先后次第也。
太阳病,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治病虽有权变,汗下岂宜颠倒?此承上文言邪气在表,当先以汗解,今反下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下之则先虚其里,汗之则又虚其表,以此一下一汗而表里俱虚矣。其人邪气虽未内陷,而元气已虚。即欲得汗而邪气郁滞于表,一时未得发越,因而致冒。冒者,蒙瞀昏眩,若以物覆冒之状也。其所以冒者,以邪气欲出而未得故也。冒家得汗出,则邪气得泄而自愈矣。其所以然者,以汗出表和故也。表气既和之后,方审其里有未和,然后下之可耳。观此,则知表邪在所必解。若夫下与不下,须察其里之和与不和,非汗后必当下也,况未汗之前,可先下之乎?此长沙示人以平常显易之法,戒人勿颠倒错误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误下之后,复发其汗,阳气大虚,必振慄恶寒而脉见微细。其所以然者,以下之则胃中之阳气已虚,汗之则表间之卫阳又损,致脉证皆见虚寒,故曰内外俱虚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上文言下后复发汗,必振寒而脉微细,知其为内外之阳气皆虚矣。而此条之下后复汗,致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者,何也?盖昼者,阳也;夜者,阴也。烦虽属阳,而躁则阴盛迫阳之所致也。夫卫阳与营阴和协,则能安卧。阳虚而烦,阴盛而躁,故不得眠也。下而复汗,阳气大虚,阳虚则阴盛。昼则阳气用事,且卫气行阳二十五度之时,阳气虽虚,尚能与阴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月令仲夏仲冬二至之候,阴阳偏胜则阴阳争,即《易》所谓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之义也。夜则阴气独治,阳微不能与争,故安静也。发热恶寒呕逆者,太阳之表证也。呕而寒热者,少阳之表邪也。太阳热邪犯府,则渴欲饮水。阳明热邪入里,必渴欲饮水。至于邪在少阳,则或渴或不渴矣。不呕不渴,则知病不在阳经矣。况无表证,身无大热而脉见沉微,沉则阴寒在里,微为阳气大虚,故当以干姜附子为温经复阳之治也。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义具注中)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无他变证,但小便不利者,以汗下两亡其津液,且阳虚而气化不行也。且勿治之,恐利其小便,又下竭其津液而致变也。姑待其下焦真气渐复,津回气化,得小便利,必自愈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