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伤寒溯源集

中风误吐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此为小逆。

病在太阳,自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已属阳明。然阳明当身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今不发热,及关上脉见细数,则又非阳明之脉证矣。其所以脉证不相符合者,以医误吐而致变也。夫太阳表证,当以汗解,自非邪在胸中,岂宜用吐。若妄用吐法,必伤胃气。然因吐得汗,有发散之义寓焉,故不恶寒发热也。细则为虚,数则为热,误吐之后,胃气既伤,津液耗亡,虚邪误入阳明,胃脘之阳虚躁,故细数也。关上者,盖指右关而言也。即《脉要精微论》所谓:附上,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右关本以候脾胃,而关上则兼指气口也。何以知其指气口乎?《五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也。此以误吐损胃,故知关上兼指气口而言也。一二日邪在太阳之经,因吐而散,故恶寒发热之表证皆去。虽误伤其胃中之阳气,而胃未大损,所以腹中犹饥。然阳气已伤,胃中虚冷,故口不能食。阳明篇首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盖有阳气则能纳能消,无阳气则不能消纳也。三四日则邪已深入,较前已不同矣。若误吐之,损胃尤甚,胃气虚冷,状如阳明若中寒不能食,故不喜糜粥也。及胃阳虚躁,故反欲食冷食,及至冷食入胃,胃中虚冷不化,朝则阳气隆而犹能受纳,暮则阴气盛而胀满,故上逆而吐也。此虽因误吐致变,然表邪既解,无内陷之患,不过当温中和胃而已,此为变逆之小者也,不若误汗误下火劫之变尤大也。此条当与下文误汗变逆第五条之“病人脉数,数为热”之一节互看,此以误吐伤胃,阳气衰微,阳虚脉数,不能消谷而吐;彼以误汗阳虚胃冷,客热不能消谷而吐也。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再言误吐之变,所以反复申明上条之义也。言太阳表证,本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且不欲近衣者,恰似阳明证所谓不恶寒反恶热也。其所以然者,以吐后外邪虽去,而胃气虚损,其虚阳在内原属阳明之虚邪作烦故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