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超值治疗 隐形针灸经穴疗法

第八掌 隐形针灸技术基础'传统经络学说(2)

(2)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阳明胃经(图8-7)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仰(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8.足少阳胆经(图8-8)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人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病。

9.足太阳膀胱经(图8-9)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人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人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

踝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2)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

痛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10.足太阴脾经(图8-10)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人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要病侯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1.足厥阴肝经(图8-11)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沿着足跗部向下,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测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与巅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2.足少阴肾经(图8-12)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二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大腿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部,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3.任脉(图8-13)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后,过面部,进人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

经)。

(2)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14.督脉(图8-14)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2)主要病侯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3)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顶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